唐山丧葬习俗步骤礼俗

| 百科

唐山丧葬习俗步骤
一、丧礼
(1)送终
在死者病重之后,民间的习俗是尽量尽快通知不在身边的子女,尤其是儿子或嫡长孙,必须到齐。病人弥留之际儿孙辈都守在床前,亲眼目睹老人去世,俗称“送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俗称老人得儿女的济。未能给父母送终将成为儿女的终生遗憾,有没有儿女送终也成为民间判断老人有福没福的重要标准。
(2)装裹
在死者临终之际,家人要为其沐浴更衣,叫穿装裹。沐浴是给死者最后一次洗浴身体,以让死者干干净净到另一个世界去。浴尸不是真正的洗浴,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一般是死者的儿女按序醮水为死者象征性地擦拭。洗浴后,要马上给死者穿上里外三新的寿衣及鞋帽,左右手各握一块点心。
(3)停床
死者去世后,由子女将其尸体移放于专门设置的板床上,身上覆盖青单。床头须冲着屋当门,前面放上供桌,桌上摆些米饭、点心、水果之类的供品,点燃长明灯,烧上香。
(4)引魂
停尸之后,把准备好的纸扎导道车,由亲属放在当街大门口外,将死者中指系上白线引至车上,然后把车烧掉,称为“引魂”。之后,将死者生前的行李抛上屋顶,以示人已过世。
(5)报庙
当导道车焚烧后,死者的家属按辈分列队,由死者的外甥打灯笼引路(故有“外甥打灯笼——照舅”之说),死者的长子用托盘托着烧纸和三炷香紧随其后,一路嚎哭去村口的“五道庙”送纸三次,俗称“报庙”。而民国二十年版《迁安县志》曰:初丧之日,丧子哭于五道庙,又曰“送纸”、又曰“点浆水”。
(6)报丧
死者咽气后,家属请来素常操办丧事之人,俗称“大操”、“大执宾”,主持丧事。然后由大操安排人员去死者的亲属家送信儿,俗称“报丧”。
(7)戴孝
死者的亲属根据亲疏远近,要穿上白布做的孝服或腰系孝带,以示哀悼,俗称“戴孝”。古代丧礼中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服饰,从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麻布共有5个等级,称为“五服”,它标志了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丧服具体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其中,齐衰又细分为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四等,合称为“五服九等”。一般来说,与死者的关系越亲,服制越重,其丧服形式也就越粗糙,以示哀痛程度之烈。一般来说,与死者的家族在五服之内的,皆穿孝袍、孝帽、孝鞋。死者子女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一般亲友则腰系白孝带。
(8)出殃榜
亡人家大门前出示殃榜,写明亡人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与主祭人的关系。丧父为“故显考”,丧母为“故显妣”。殃榜的字数为男单女双,按“男左女右”贴于门侧。用长竿挂起“挑连纸”,一岁一条,另加两条(天地各一条)。年长者尺寸长,年轻者尺寸短。按照亡人所见到下面儿孙几辈人纸就折几次。纸条下边,男的剪成箭头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区别。
(9)吊唁
也叫“奔丧”、“吊孝”、“吊纸”。死者入殓后,灵柩停放于灵棚内,灵柩前放一供桌,上摆长明灯、香烛、供品,焚香烧纸。孝男在左,孝女在右,恭候吊唁客人。吊丧者一般为至亲好友。礼俗规定,吊丧者必须馈赠奠仪,而且不同亲友吊丧的礼数也有区别。儿女亲家奠仪极重,女儿女婿也同样须出大奠仪。亲友前往吊丧,不仅要携带礼品和礼金,还须行礼,一般是到灵前跪拜磕头,并哀哭一番。死者亲属则在一旁陪哭,并给吊丧者行跪拜礼,称“谢孝”。灵棚内外悬挂挽幛、挽联,陈列花圈、纸人纸马、金库、银库、摇钱树、椅子灯、九莲灯等。哀乐四起,气氛肃然。
(10)入殓
死者亲人到齐后,即由死者的长子撬殃,由长子抱头,众亲人抬着尸体放入棺内。棺材底部铺上草木灰、烧纸,摆放硬币,尸体两侧塞满棉花,在死者头部放一只布公鸡(意思是鸡叫时,死者即知天明)。然后举行开光仪式,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拿一碗水,用一块新棉花蘸水,将亡人的眼睛、耳朵、嘴巴擦洗擦洗,为死者开眼光、耳光、嘴光,目的是让死者在下辈子不致瞎眼、耳聋、挨饿。然后盖上棺盖,用木钉钉好。孝子们大哭尽哀,接着举行大殓奠。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要供食于柩前桌上。
(11)守灵
死者停床后,亲人要昼夜轮流守护在尸体旁,俗称“守灵”。守灵除了哀伤亲人之死不肯离开半步之外,也可预防亲人因休克假死后复活而乏人急救或诈尸时无人处理,避免亲属吊唁时无人照应或香烛燃尽时无人续添,更防止食肉类动物偷偷损毁尸体而看好猫狗之类的动物。孝子们及其他晚辈亲属穿好丧服侍立灵旁,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二、葬礼
(1)发行
发行也叫“送行”、“送路”,意思是为亡人魂归西天送行发脚。午饭过后,由亡者的女儿将亡人穿戴过的衣帽放入椅子灯中,然后由长子扶着导道车,鼓乐队在前,九莲灯引路,后面是导道车马、金库、银库等,其余孝子随行其后,在鼓乐声中至村口预定地点,将椅子灯、九莲灯、车马库筒等点火焚烧,表示亡魂已去西天。焚尽后,亲属们遂归。
(2)出殡
出殡也叫“出灵”。出殡前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发行归来后,由抬杠人员将灵柩抬起,由长子手持引魂幡倒退前行,引灵柩至大街已捆扎好的杠架上,跪于灵柩前,灵柩外面罩以棺罩,灵柩前放置烧纸用过的瓦盆,俗称“丧盆子”、“丧盔子”,当灵柩抬起时,由死者的长子摔碎“丧盆子”,孝子们齐哭,然后正式出殡。棺材一般由四人或八人抬,也有十六人、三十二人、甚至六十四人抬的。长子手执引魂幡,孝子们手执哭丧棒,长媳抱罐,儿孙们在棺前倒行至村口,一行人方可转身前行,直至墓地。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墓地的选择,认为墓地风水对死者后代有较大影响。选墓地就与选房一样,墓地称为“阴宅”,房屋称为“阳宅”,只不过选房是在城里,而选墓是在野外。墓地对后代的影响,一般以隔代最为明显。根据墓地风水的不同,其对后代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有的墓地旺人丁,有的墓地旺财富,有的墓地旺官运,有的墓地有利婚姻,而有的墓地不利婚姻,有的墓地旺男子,有的墓地旺女孩等。墓地也是根据八卦二十四山形势,及其所代表的子女状态,来判断对后代的影响作用的。一般以“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为好,即前有水流穿过,后有山峰为靠,境内层峦叠翠,墓地枕山面水。死者去世前后,一般人家就已请阴阳先生看好墓地及墓穴的位置,挖好墓穴以待埋葬。
(3)埋葬
埋葬是出殡安葬的最后仪式。过去大都有家族或村社墓地供一般人家掩埋,有钱者还可另择风水宝地予以安葬。墓穴称“圹”,入葬前要先烧火以“暖圹”,在圹底放上砖写的“地契”,然后敲锣将棺材放进圹内。主人与亲友各就其位,恸哭不止,以示告别。等下棺之后,再屈膝下跪,以额触地,以示生死离别,极尽哀思。然后掩土起坟,坟头插孝杖和魂幡。结束安葬礼仪。
三、服丧
(1)圆坟
死者葬后的第三天,亲人们要抬着供桌,带着供品,至坟前祭奠。同时修圆坟墓,使之美观。并在新坟上的前、中、后插三道秫秸框,称之为门,中间的框用五彩线上系一铜钱,以示为死者修造了房屋。俗称“圆坟”。
(2)五七
葬后35天,亲友们来到坟前烧纸、摆供品,去掉坟上的三道秫秸框。
(3)百日
葬后100天,亲友们再次来到坟前烧纸、摆供品,以示怀念亲人。
(4)周年
亲人死后,第一年、二年、三年的纪念日,亲属们都要上坟烧纸,摆供品进行祭奠,以示居丧尽礼,慎终追远。孝子守孝、丁忧宣告结束。
孝子在亲人下葬之后,还要为死者设灵座,作“虞”礼(安魂之祭)。3次虞祭后则行“卒哭”礼(最后一次哭),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祔祭”的仪式,将新神主(木制的牌位)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与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礼毕后,又将新神主移回原处。丧后13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25个月为“大祥”,将新神主正式迁入祠堂。27个月为“禫”,开始饮酒食肉。女儿须为父母服丧守孝,但不必住茅庐,睡草垫,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在圆坟或五七以后就可回到夫家。孝子孝女都须为父母穿丧服,三年期满结束。
1956年,国家提出“墓葬改革”的口号,其主要内容是:平毁和迁移坟墓,规划并建立公用墓地,有计划地建立火葬场。各地农村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掉了大量的坟墓,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集体公墓,克服了乱葬遗体的现象。1965年7月,国家颁发《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改革旧的殡葬习俗、把殡葬事业统一管理起来等四点意见,全面推行火葬由此开始。经过40多年的宣传和推广,各地的殡葬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多地建起了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推行火化有相当的成效,初步建立起了公墓区制度,殡仪服务的水平正在提高,民间的丧事操办走向简单化、标准化、科学化。20世纪70年代,人死后装裹、停尸、摆放花圈、放哀乐、亲友臂戴黑孝标或胸戴白花,吊唁、火化后,开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事迹,最后骨灰在村中公墓安葬或在火化场灵堂寄存。然后,在圆坟、五七、百日及以后三年的祭日,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80年代后期,解放前的旧俗经过略加改变后重新抬头,追悼会在城市保留,农村消失,放哀乐也改成了雇佣吹鼓手班子。90年代以后,城市乡村虽仍然沿袭旧俗,但丧事越办越排场。鼓乐队由原来的唢呐、笙箫等民族乐器,发展到架子鼓、电子琴等电声乐队,同时增加了演唱节目,甚至搭台唱戏者。有些人家还雇佣职业哭祭者哭灵。糊纸扎由过去的导子车、站棚人、金银库、椅子灯、招魂幡、打狗棒、发行车、摇钱树、聚宝盆、九莲灯,新增了冰箱、彩电、小轿车、楼房等。上礼也由过去的礼金、糕点、烧纸、幛子,新增了毛毯、夏凉被等。礼金由过去的3、5元增加到百元或数百元。出殡由过去的人抬、马车拉、拖拉机、三马子,发展到使用卡车、轿车车队。墓地也由过去的公墓、灵堂,改为私人墓地或公办陵园,穴位价格在几千元至十几万元不等,且墓地修建的越来越豪华。一些人开始惊呼“死不起”,厚养薄葬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日益探讨的社会问题。有人开始倡导并力行海葬、树葬、遗体捐献等丧葬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