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丧葬习俗

二次葬

| 百科

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  。从已有的考古证据来看,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原地区郑洛仰韶文化遗址、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和荆楚、百越等地区均有二次葬习俗  ,这种古老的葬俗从远古开始并一直延续,”拾骨葬”风俗流行于福建、台湾、香港、江浙、安徽、两广等南方地区   ,二次葬主要是风水堪舆文化,在南方潮湿,虫蚁又多,棺木很快会朽坏甚至能看到虫蚁,如不实行二次葬的话,先人的遗骨很快被虫蚁蛀没,为保护先人遗骨会行二次葬。广府地区、闽南潮汕地区  、壮族地区、土家族地区、苗族地区、藏族地区,琉球地区,越南北部地区,北美印第安人地区等地也较为常见。现代考古挖掘发现,我国远在氏族社会就有了拾骨再葬的先例 。  继续阅读

连城县丧葬习俗

| 百科

连城旧式的丧葬礼仪大体沿袭先秦的程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俗的变化,而有所改革。旧俗的全过程大体分以
下几个阶段:
初丧 从第一天的“□殓”至出柩前这一阶段属于初丧。亲人病情转危时,向叔伯和外氏通报。亲人弥留之际,移至
大厅(男居左角,女居右角)。 继续阅读

诏安县丧葬风俗

| 百科

在诏安家里有人去世料理丧葬称为“做丧事”或称“做白事”。年未满五十岁去世的叫“苦丧”,丧礼不怎么讲
竟,草草了事;若是年过五十岁,并当上祖父母的,称为好命父妈,不能草率从事,繁文琐节比结婚还多,俗说:“死
人多故事”。
通知亲戚、筹措事宜
人一逝世,亲邻立即行动来帮忙料理丧事。重点几项:一是通知亲戚,如果死者是女性,最主要通知娘家(俗称外
家);(娘家的人来时,孝子孝妇等要到村口去迎接。办桌给娘家人吃时,桌上不能放酱油)一是火速备办收殓的衣服、用
品、棺木等,定出“迎棺”、“请水”及出殡时间。亲戚、朋友、族亲、邻居闻讯,多数人要送些“纸仪”以帮助丧
费。 继续阅读

漳浦县丧葬习俗

| 百科

旧时漳浦人死均为土葬。丧礼甚繁,有报丧、浴尸、含饭、入殓、出殡等项目。
凡父母或长辈死,家门口应贴上交叉白纸条,并向亲朋戚友报丧,有地位人家,则印“讣告”通知亲友。当死者断
气时,子女(媳)要给他换上白色殓衣,无子女(媳)者由孙或孙媳代。殓衣穿好后,尸体搬至厅堂,盖上“殓被”,脚尾
放长眠灯和插筷子的米饭一碗。
第二、三日,孝男须身着丧服,率孝属到河边投钱向“土地”乞水,为死者作象征性沐浴,谓之“浴尸”。 继续阅读

下葬仪式祭祀

| 百科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
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
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
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继续阅读

台湾殡葬习俗

| 百科

台湾丧葬
台湾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
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
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
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塔也奉存骨灰。 继续阅读

报丧仪式

| 百科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
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
报丧。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
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
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
辟邪。
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
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
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
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
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
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
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
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
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
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
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
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 “送无常”。”无
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
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
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
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
类的文字。
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
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
在中甸、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
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
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 继续阅读

澳大利亚土著的弃尸葬

| 百科

在澳大利亚土著那克泣米宁部落,弃尸葬是他们当地的传统葬俗。他们对待伤病人员的关心照料极为周到,但当患
者临近死亡的时候,他们却采取完全相反的态度,即将快要咽气的患者放在簧火旁堆弃之不顾,然后全速迁移宿地,长
时间不再返回。
他们对待死者不举行任何殡葬哀悼的仪式。

科索沃的丧葬习俗

| 百科

在科索沃地区,家里有人去世,一般由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以哭声向外界宣告。在给死者举行的一系列悼念仪式上,
也只准女性哭泣。根据宗教原则,男人是不痛哭的。
这里的穆斯林教徒死后须当天下葬,而基督教徒则是在死后第二天下葬。
东正教不允许自杀的人和没经过洗礼的人在教堂墓地下葬。
追悼宴会在死者死后的一年中要进行5次,即下葬后的第7天,第20天,第40天,半年之后和死者周年纪念日。
这里的穆斯林中,死者的亲属要在死者下葬的第三天才可以吃饭。

老挝丧葬习俗

| 百科

老挝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各不相同。
老龙族普遍实行火葬,一旦家中有人亡故,家属马上分头办三件大事:
1、商量请僧侣到家中诵经。所请僧侣人数不得是单数,一般是8位或10位。诵经后,要向僧侣布施。
2、向亲属报丧,并商定出殡日期。按照老龙族的风俗,择日有两个忌讳:一是如果在月望日(佛历上弦十五日)
以前去世,必须在上半月内出殡;在月望日以后去世,必须在下半月内出殡。否则必须在月望日或月朔日(佛历下弦十
四日或十五日)过后7天以上才能出殡。二是忌讳与月份数相同的日子出殡,如:佛历一月去世者,不得在上弦一日或下
弦一日出殡,八月去逝者,不得在上弦八日或下弦八日出殡。由于有这两点忌讳,所以有时停灵时间较长,致使尸首腐
烂。此外,只要通知了在外地的儿子并答复说要回家奔丧,那么,无论归程时间多长,也要等他回家后才能出殡火化。
在远方的女儿也要报丧,但可不必等其返回再出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