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丧葬习俗

| 百科

连城旧式的丧葬礼仪大体沿袭先秦的程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俗的变化,而有所改革。旧俗的全过程大体分以
下几个阶段:
初丧 从第一天的“□殓”至出柩前这一阶段属于初丧。亲人病情转危时,向叔伯和外氏通报。亲人弥留之际,移至
大厅(男居左角,女居右角)。儿子替他穿好衣服,男女所穿衣服均为上六(件)下六(件),男人外套长衫马褂,戴红顶六合
帽;女人穿大红绿裙,罩凤冠霞披。亲人咽气后,出讣告,报外氏。讣告有固定格式,讣告上五服内亲人都要由疏至亲排
出,最后为孝子。外氏到丧家,男、女均坐轿。死者家属都要到大门外接、送。丧家按选定的日、时,将死者放在地上
(叫“落地”);又按选定的日、时举行祭礼,进行大殓、开吊、族人、新戚、朋友或在死者神位前烧香烛,或送挽幛,或
送奠仪,鼓吹手起奏。来者如跪拜,子孙应在神位旁跪拜还礼。大殓,开吊之后盖棺。
出柩 死者年满六十,就算有寿。如果家境还好,一般都安排在首七(从咽气之日算起的第七天)出柩,出柩的仪节包
括举行家祭、外氏致祭、亲戚按亲疏一一祭奠、五服内亲人再在灵前跪拜把盏,然后抬棺就道,俗谓“出柩”。出柩仪
仗顺序为灯笼(左右各一,黑字,一边写姓氏,一边写死者或族内最高功名)、火把、大锣、鼓吹手、执事牌、死者神
位、棺材、孝子(服“斩衰”)、孝孙、五服内亲人、宾客(包括外氏、女婿等)、挽联。棺材出门时要放鞭炮;走一段路之
后,孝子孝孙须跪拜辞送(宾客不送至下葬的地方)。首七出柩的,当日还要“安灵”(安设灵屋)。
做七 丧礼中的“七”是由佛教传入中国的,叫“做斋七”,即每七天设斋会追荐死者一次,共七次。连城还有
“犯七”的忌讳,以犯“三七”最好,有利生人(连城方言“三”与“生”同音),犯“七七”不吉利(俗谓“犯尾七”)
须要走“七”,即生人须于这天避开住地。首七一般同出柩连在一起,没有另外举行。穷人家停尸到首七的,首七只烧
“包”(里面装有纸钱、金银纸之类)。二七通常只烧包、烧纸钱。三七由女儿在父母灵前烧香烛、包、金银桶,供奉米
□。四七一般只烧包、烧纸钱。五七是七个“七”中最隆重的一次。早晨举行移灵祭(将“灵屋”移到与正厅同一方向);
晚上烧灵,也要致祭。烧灵后入祖庙让死者与祖宗同享蒸尝。中午要宴请外氏、亲戚、朋友、同宗叔伯兄弟等亲人。每
个女儿都要办一桌酒席,供奉在灵前。主人还要回五七饭。五七完后,整个丧葬过程基本完成,六七、七七只烧包、烧
纸。
此外,一年后要做周年(小祥),孙子等除孝服;二年后做三年(大祥);儿子除孝服。
以上习俗虽然目前仍流行于民间,但已有所简化。在知识界和干部队伍中多提倡薄葬,有的还将死者遗体火化。这
些丧事新办,对革除旧习产生良好影响,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