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捡骨葬的说法

| 百科

“捡骨葬”是南方百越人的古老葬俗之一,关于捡骨葬起源是什么时候呢?有关二次捡骨葬好不好,
是否算是大逆不道呢?下面不妨来看看文章吧!
捡骨葬起源
战匡时期的《列子》及《隋书》等史籍,都记载了古代百越人居住地区的一些二次捡骨葬习俗
经流行于广大的中国南方地区,瓯越人、闽南人、广府人、客家族群、等。现在中国南方的壮族、台
湾、琉球、东南亚部份地区、马达加斯加马拉加什人仍使用这种特殊的葬礼方式
二次捡骨葬
二次捡骨葬也称拾骨葞”、“金罂葬、洗骨葬”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葬法。最早的记载见《子节葬》
称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堙其骨。所谓捡骨葬,就是人死后,先以棺木敛尸入土
埋葬待三五年尸体腐朽后再捡骨重葬。
捡骨前先准备好盛装骸骨的陶瓮(称金坛)瓮高约2尺、径1尺,上下两端略小呈纺棰状上有盖。捡骨
要请人重新择宝地、择吉日,时间多在衣历三月间届时由死者的亲属和好友再邀请村民中一位有经验的
老人一同去捡骨。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有多人就是二次葬。在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战匡时期
的《列子》及《隋书》等史籍,都记载了古代荆楚地区的一些二次捡骨葬习俗。
可见拾骨葬在古代普普遍流行待周礼兴起之后提倡入土为安将重新起葬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这
种葬法在汉族中逐渐消失。但在少数民族中多有保留,广东、广西壮族、瑶族,云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畲
族,都有二次捡骨葬习俗。目前在这几个省份不分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保留着捡骨葬的习俗。此外客家人
也盛行此方式,其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受少数民族影响,另一种说法是长期迁徙的需要。
人经常迁居。为了不抛弃祖先的遗骨,因此在逃亡或移民时一走将遗骨带走。于是客家人就产生了洗骨
改葬和信水的遗俗。
捡捡骨葬基本操作形式是先用棺木土葬死者过了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后挖墓开棺要请检骨师
将先人骨骸取出,古代是先将遗骨擦拭干净,暴晒之后由下而上依趾、足、腿、殷、脊、胸、手、头的顺
序装入名为「金罂」(也叫金坛舶的陶罐中盖上圆盖再修永久性葬。埋葬在风水好的地方。在四川)又
被称为捡筋骨。应是受进入四川的客家人的影响
现在捡骨葬不暴晒了,因为风水家认为先人的骨骸怕阳光我本人也如此操作,也就是骨骸不见太阳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徒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
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
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
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
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
之前无战乱,社会安走。唐末黄業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
,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