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老百姓称为“白喜事儿”,是人死后由亲属、邻里等哀悼、纪念的礼节,也是将死者殓葬并祭奠的礼仪,丧葬礼不仅是民族特色的鲜明体现,而且蕴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老北京的丧葬礼仪主要有这几个流程,分别是:易箦、倒头、接三、送库、成主、发引。今天我们就先简单了解一下前三项。
易箦
易箦,即为换床。以前老北京人睡炕,按照当地的习俗,病危的人气绝之前一定要换床,其实换床是为后人着想,担心病人死后,别人睡在此处心里害怕。换床一般是家属到邻近扛房租一张灵床,也叫“吉祥板”,将病人转到这张灵床上。民间的“吉祥板”床上铺着水红布的褥子,四周挂着绒布或红绸围子。
倒头
“落炕”和“衣殓”时,病人尚处于弥留阶段,这时子孙后代应该守在床前,直到病人气绝身亡,而刚刚气绝,即为“初终”,旧时北京称为“倒头”。病人“倒头”后,亲属要立即供奉“长明灯”,意为亡者引路。同时要做一碗“倒头饭”,上面插三根两三寸长的秫秸棍,顶端各一个面团,饭上放三个小烙饼,意为让死者去阴间的路上免遭恶狗拦路。
焚香设供后,就要为死者烧用金银箔纸折成的元宝和锞子了,这被称为“烧倒头纸”,一些高官显贵、富商名流还会请一些和尚、道士等为亡人诵“倒头经”。
接三
以前人去世三天之后,无论贫富都有“接三”的礼仪。因为民间传说,人死三天之后,灵魂要到阴曹地府去,或者得道升天,活着的人为求亡者能够修成正果或者将来托生于好人家,就会在死后第三天为死者请来僧、道,诵经为亡者超度灵魂。死者的儿女晚辈要准备纸糊的车马、银箱送行。
接三时,丧家会在大门外放置一面大鼓,一对锣架、一对号筒,叫做“门吹儿”。门吹儿分别于早上和中午进行,早上也就是清早八、九点钟就将东西摆好,按管吹打奏乐。中午就要等到十二点以后奏乐,以示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