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将至 ·【大家谈】专访福寿园“一号员工”杨霞雯

| 百科

编者按:

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的发展来自员工的合力奋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目标的迈进都源自跨出的第一步积累。在2024年福寿园即将“三十而立”之际,我们发起了“在福寿园的第一次……”系列征稿,邀请福寿人们回顾亲历的企业大事里程碑第一步、自己从业生涯的第一次难忘经历。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团队的“一号员工”无疑是“宝藏员工”,她最早入职,安安静静恪尽职守,做财务工作有精度,做工会和公益工作有温度。在福寿园30岁生日倒计时的第500天,我们访谈并整理了“001号”员工杨霞雯在福寿园那些难忘的“第一次”故事,上溯回忆的细流,感受从业的初心。

挽着端庄的辫发,步态轻盈而坚定,每天进出计财部门核准重要数据、监督贯彻执行、完成各项复杂而精密的体系性管理任务,她就是福寿园国际集团计划财务中心顾问、上海福寿园工会经审委员、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霞雯。

集团的年轻后生们都只略知她是福寿园“元老级”员工,殊不知她真的是福寿园当之无愧的“第一号员工”。1993年,福寿园还在筹备期时,她就在当年的12月20日入职成为计财会计。作为工号为“001”的职工,杨霞雯在福寿园的诸多“第一次”工作经历,可以说是见证了这个企业的起步、学步和迈步。

在敲定具体的受访时间、时长、地点等这些具体信息时,杨霞雯无意中显现出财务工作者特有的严谨和细致,看得出,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来自长期专业素养训练而成的自然流露,“锱铢必较”就是财务人的恪守原则。但她的随和及同理心,更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有些碰到工作或生活困惑的同事总爱找她倾诉,集团上上下下都亲切地唤她为“杨老师”。

起步就是不改的初心

杨老师是福寿园的第一位会计人员,也是她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后的首份财务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当得知这个“第一次”系列策划要采访她这个“头号”员工时,她一直谦虚地推辞,她说:“我在福寿园就是专注于财会工作。”这份低调与谦逊,差点让这一策划的开篇故事沉入封尘的档案,好在杨老师还是同意了。

一定要把每一个数字核对准确、每一笔账记录清楚、每一项指标分析到位,做到从业至今“零差错”,这是她忠于本职的准则;内秀于心,外毓于行,有成绩而从不张扬,总是乐于倾听他人的诉说,这是她内敛本性的澄澈。

见证艰辛创业期的第一声认同

福寿园自1994年正式创办,在当时已有40多家成熟公墓的上海,这样的创业十分艰难。地处青浦城南的远郊区,当年的福寿园交通不便,少有人顾,产品和服务同质性高,缺乏差异化规划建设,后发优势迟迟没有发力点。作为“老会计”,杨老师亲历了种种艰辛。

在创始管理团队出访学习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知名公墓后,将人文纪念全新理念带回并付诸实践后,杨老师深刻地记得,第一位客户参观改建中的园区后,毫不犹豫地为其高龄父母选定墓位,在她那里办理手续说了一句话,“绿化(环境)太好了,真没想到上海还有这样的墓地”。杨老师说,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能得到首位客户的认同,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这就是那一代创业团队的干劲与纯粹。

从首次募捐中感到关爱生命时不我待

时光的指针划过了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的诞生、福寿园陆续与工农中建“四大行”建立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合作等集团大事的发生节点,杨老师对参与这些在企业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事件并未多言,始终谦逊地说自己只是履行工作职责。

但在回忆近几年来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时,杨老师脱口而出的是她兼任工会工作以后,在四年前第一次参与组织由工会主席号召的全集团捐款行动,为一位突发重病的年轻同事募集了手术治疗费用。“成为现代生命服务业的同路人,我们更要好好关爱自己的健康”,历经此事,在她的大力提议下,集团为每一名员工都加上了重大疾病保险。

“为什么不谈谈自己在福寿园各项‘第一次’大事中的成绩?”,面对这样的采访提问,杨老师真诚地微笑起来,“我牢牢记着母亲转述告诫的一句格言‘当有人向你微笑时,你要记得还礼,因为你不是他(她)的上帝’,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会计,我就关注数字,兼做工会工作中,我就关注着我们的员工。“

从不谈论自身业绩,客观的评价却不忘赠予她。2016年,杨老师获得了福寿园第一届“生命之花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说,“杨霞雯女士,从1994年公司创立至今,她都在平凡而重要的财务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付出。”对于全集团的第一项此类荣誉,杨老师在采访全程只字未提,“在‘人生终点站‘干了这么多年,看淡、知足,是最快乐的。”或许,这就是福寿园第一号员工恬淡为上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