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圆寂了。
2023年2月5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圆寂,享年96岁。消息一出就上了热搜,多家媒体先后发文悼念。其微博官方账号@星雲大师 于次日早上10点10分发布了星云大师的遗嘱,在这篇名为《真诚的告白》的长文中,星云大师回首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和期愿。
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没有舍利子。
星云大师为什么没有舍利子?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有如此多的信徒?
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
说到佛学文化,佛教圣物舍利是绕不开的话题,即使非佛教徒也听说过它的大名。
在很多“不懂行”的人看来,舍利子就是高僧的遗体火化后所得到的圆圆的、会发光的宝石样珠子,极其珍贵,只有一颗,且火烧不能化,金石不能碎。这种说法有对也有不对,在佛教文化中,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五色珠状物即为舍利子,后来也泛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焚剩之骨。
也就是说,舍利子确实是火烧出来的,但并非只有一颗,而是可能有十几颗甚至几百颗。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舍利子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首先就是烧制说。骨头在600~1600℃的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其中有一项就是变成舍利子状物体。
有研究者以1~97岁不等的人的股骨样本为研究材料,在200~1600℃范围内对骨头进行加热,发现在600℃时,骨矿物开始再结晶,产生了一系列晶体形态,比如球形、六角形、玫瑰花形等,到1000℃时晶体开始融合,1600℃时骨矿物熔化。
而这样的温度,木头燃烧就可以达到。
其次是结石说,即所谓的舍利子,其实就是人体内的结石经历高温后的产物。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很难令人信服,人体有几颗结石就会痛苦得不得了,像输尿管结石的疼痛程度甚至可以达到10级,且可能出现剧烈的内脏绞痛,如果体内有几百颗结石,不敢想象。
而且,并非高僧才有结石,也不是佛法造诣越高结石就越多……
还有说法认为舍利子就是高僧随身佩戴的石头、宝石等,只能说也不无道理。
但跳出科普的角度,会发现舍利子的概念本身就无谓有没有科学的验证,科学尚未解佛,又何必解舍利子。
而星云大师无论有没有舍利子,也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星云大师究竟是谁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也就是如今的江苏省扬州市。幼时父亲经商遭逢战乱后失踪,他跟随母亲来到南京寻父,12岁在南京栖霞山寺出家,法名悟彻,号今觉,祖庭(出家的祖庙)是宜兴大觉寺。
经历了系统完整的佛门学习,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后,他先后担任白塔国民小学校长、《怒涛月刊》主编、南京华藏寺主持等。
1949年,星云跟着僧侣救护队来到台湾。1951年,担任台湾第一本佛教刊物《人生月刊》主编,并由此开始他一生不辍的佛教文化传播工作。1964年建设高雄寿山寺,创办寿山佛学院;1967年开创佛光山,如今已发展成为台湾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更是全球知名的佛教道场。
出家八十多年,星云大师著作等身,作品总计超过三千万字,翻译成了英、德、法、日、韩等二十多种语言,流传在世界各地。
除了著书立说,他更言传身教,积极投身社会,弘扬人间佛教。他和自己的弟子、信众在世界各地创建了300多所寺院,16所佛教学院,几十所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等文化机构,还有近百所大中小学和幼儿园。
佛光山开山时,星云大师就确立了人间佛教弘法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所以终其一生,他都循着这样的原则,积极促进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推动世界佛教文化传播,弘法人间,照拂众生。
而所谓“人间佛教”,也正是希望将佛教带入生活,让世间众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佛接近,与佛心接近,“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星云语)。所以遵循着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星云大师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打动了许多人,有来自世界各地跟随出家的弟子两千余人,全球信众数百万,传法弟子百余人。
年轻时的他在佛学院求学期间,偶然在辞典中看到陌生的“星云团”一词,“宇宙未形成之前,无数云雾状的星体结合,又大、又古老、又无际。”这样浩渺宽广的境界令他对这个词印象深刻,所以抗战胜利后要办理身份证时,他自取法名为“星云”,既有能如星星般在暗夜中为人带来光明的期许,也有如云般飘然不受拘束的意味。
无数人将星云大师视为人生的明灯,而他的一生也的确飘逸如云、灿若明星。
自此,人间再无星云,但星云长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