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继续阅读
作者归档:Oscar
中国丧葬文化简介——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继续阅读
中国丧葬文化简介——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继续阅读
中国丧葬文化简介——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继续阅读
殡葬习俗-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继续阅读
我国丧葬习俗的演变形成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继续阅读
历史上两种殡葬礼俗的斗争
从历史上看,在一些落后的殡葬习俗方面就存在着斗争,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提出了殡葬节丧、丧事从简的主张,象先秦的思想家墨子就严厉抨击厚葬久丧是”綴民之事,庸民之则”,提出”薄葬节财”。 继续阅读
印尼奇特古老葬俗:“伊参伯”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族都盛行火葬,然而印尼加里曼丹群岛南部西翁县达雅克。玛雅安民族的传统火葬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听火化的不是刚死去不久的尸体,而是已入土多年的尸骨。这种葬礼仪式达雅克民族将之称为“伊参伯”。 继续阅读
宗教的传统祭祀方法有哪些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中国传统宗教也悠久绵远。在中国传统宗教的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祭祀,它是伴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希望各种神灵在支配自身运动时能有利于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将最好的礼品奉献给神灵,以期实现这种愿望,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祭祀的习俗。从本质上说,祭祀活动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祭祀在中国人头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戌」的说法,并将其作为五经之要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以大凡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山川五祀、四灵人鬼等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这些宗教祭祀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众心理长期流传,在佛教的寺院生活中也渗透着这种俗世的习俗。 继续阅读
佤族丧葬习俗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局部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