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Ethan

福安艺术陵园举办昭通市首届“节地生态·绿色殡葬”惠民捐赠主题活动

| 企业要闻

 “节地生态,绿色殡葬”于昭通市民而言是一个即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昭通市大龙洞福安艺术陵园于2021年3月27上午十点整 ,通过举办“节地生态,绿色殡葬”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客户来园参加,让广大客户更加深入了解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本次活动由昭阳区民政局主办,昭通市大龙洞福安艺术陵园承办。图片 13 继续阅读

池州市第二届清明集体公祭仪式在马形山公墓举行

| 要闻
安徽省池州市殡葬事业管理所(马形山公墓管理处)供稿   投稿人:施颖

为进一步培树文明新风,弘扬传统美德,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3月30日上午,池州市马形山公墓举办第二届清明集体公祭仪式。市文明办副主任张忠祥、市民政局副局长潘晓东出席仪式。现场家属代表、工作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仪式,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3000余人。图片 3 继续阅读

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 致敬革命先烈

| 企业
圆喆支部:李元福报道

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我们党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

在全党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热潮中;在城投集团全面动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引领下。3月29日,恰逢2021年清明时节,圆喆公司党支部李晓梅工作室在支部书记的领导下,组织公司全体党员及职工代表,前往黔江区三元宫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实践教育活动。1 继续阅读

南华纪念园“树葬”让生命延伸和升华

| 企业要闻

3月31日上午十点,韶关市南华纪念园举行骨灰集体“树葬”活动,市民政局、武江区民政局、城投集团公司等有关单位和南华纪念园公司工作人员以及逝者家属近200人参加了活动,有71个逝者骨灰在园区集体免费树葬,让生命再次得到了延续和升华,树葬成为南华纪念园逝者安葬的一道亮丽风景线。1 继续阅读

綦江区:启动“殡葬政策宣传月”活动 綦江区殡葬政策宣传月启动 惠民举措送到百姓身边

| 要闻

为进一步宣传殡葬政策,加强殡葬管理,传播先进文化,树立绿色环保的现代殡葬观念。2021年3月29日,由中共綦江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南州旅投公司主办的 “綦江区2021年殡葬政策宣传月启动仪式暨现代殡葬服务展示”在綦江区殡仪馆有限公司举行。1 继续阅读

福寿园倡导清明人文网祭新风丨“福寿云”云纪念平台率先开启“精神生命延续”

| 企业要闻

又是一年清明时,由于时值疫情特殊时期,为控制人流避免大规模群体接触,全国各地均出台了高峰日预约祭扫制度,实行“总量控制、预约祭扫”,并在线下控制人流的同时,也积极通过互联网技术开拓全新的追思祭扫渠道。3月26日,国内领先的殡葬服务提供商——福寿园国际集团旗下上海福寿云生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本着“足不出户,思念如故”的出发点,在去年陆续推出“云祭扫”和“云祈福”等服务之后,率先推出集致敬先烈、缅怀先贤、追思亲恩及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在线「云纪念」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关注“云上纪念”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云纪念”进入平台。

福寿园国际集团推出福寿云「云纪念」平台

福寿园国际集团推出福寿云「云纪念」平台

继续阅读

守正创新 立破并举丨中国殡葬文化的四大精神内涵

| 要闻
本文作者: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编者按】殡葬改革的核心是殡葬文化的改革,“厚养礼葬”的重点在“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礼源于俗,化俗为礼,礼俗互动”等的历史经验都体现了国家制度与民间习俗的融合。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殡葬文化改革进程中找到共融点?为此,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特邀专门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韩星教授,撰文《中国殡葬文化的四大精神内涵》,以期指导相关部门积极组织集体共祭、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现代追思活动,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与倡导厚养礼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结合起来,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

殡葬是人类围绕个体自然生命死亡而展开的告别与祭奠活动,其文化内蕴是丰富而深刻的,体现了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理解与把握。中国殡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殡葬文化,而最重要的是传承发展其内在的核心精神。中国殡葬文化的精神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哀戚之情。人有喜怒哀恶欲各种情感,其中哀戚之情是丧亲以后的悲哀伤痛之情。《孝经·丧亲章》:“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哀戚之情源于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归,死亡就是永远的失去,因此亲人的逝世给活着的人以沉重打击,使人产生不可抑制的悲痛之情。这种情感是殡葬活动的主导情感,贯穿于殡葬仪式的始终,弥散于参加殡葬活动的所有人,于是形成一种凝重、庄严的氛围,使得殡葬活动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感通、感应和关怀。儒家认为,哀戚之情是丧礼的本质。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戚”就是礼的情感本质。在礼的情感本质与奢俭形式之间,孔子说与其走形式,不如守本质。因此,殡葬文化就要寄托人们这种最强烈、丰富、深厚的哀戚情感。 继续阅读

新华社罕见批“禁冥令”| 姚中秋: 别再折腾国人基本的自由

| 法规

✪ 姚中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导读】清明节将至,一则某省会城市严打冥币销售,誓言“让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消息引发巨大争议,新华每日电讯批评指出:移风易俗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制造官民新矛盾。透过这一争议,殡葬改革问题再次浮现。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针对殡葬祭扫风俗的整治工作常常陷入“一刀切”困境,例如几年前的河南周口“平坟”运动。本文从这一事件切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移风易俗治理中的权力边界。作者指出,丧葬之礼并非只是封建迷信那么简单,它体现了中国人历史悠久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对逝者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以养成民众“敬”心,敦厚民风;墓葬之礼,也是仁义礼智、忠孝廉耻等传统价值的根基这一,起着促进人们互助合作、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墓葬之制、祖先崇拜还解决了社会对死亡的焦虑,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

如何安顿死者,涉及一个共同体对于生命的理解,因而构成其文化的核心内容。作者指出,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应反思殡葬文化对于大流动社会扶正人心、重建信仰的作用。而政府的介入,必须以尊重国民殡葬习俗自由为前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