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丧葬习俗

中日殡葬习俗异同

| 百科

中日两国在殡葬习俗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异同。
异同首先表现在对死者的评价上。中国人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就是说,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无论
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当他辞世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结论。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的只是个别现象或是迫于
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日本人则认为,一个人无论他在世时做过多少好事,或是做过多少坏事,只要他死了,万事皆休。
所有的坏事或好事,全部一风吹。死后大家都是平等的,因为灵魂是一样的。这一点只要参观一下东京都市中心的青山
墓地或是设在各大寺院附近的墓地就可一目了然。 继续阅读

如东丧葬民俗之八大金刚

| 百科

八大金刚就是人死后抬棺到墓地的八个人,乡下称八大金刚。做八大金刚的一般都是体力特别好的人,再就是在当
地还算有些威望热心肠的人。
安葬时请八人抬棺,称“承重”。抬棺人称“八大金刚”,须由孝子跪请约定,在治丧期间受到最高礼遇:“八大
金刚”不到齐不开宴席 继续阅读

如东马塘地区丧葬风俗

| 百科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东马塘地区的丧葬风俗非常庄严隆重,也极其复杂繁琐。
传统民间根据时间,主要分为初终、收敛、送信、烧草、夜经、悼念、火化、高庙子、做七、回家、百日、七月半、出
殡、脱孝、过周年、过冥寿等阶段,近年以来各地推崇“厚养薄葬”,相关流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继续阅读

民俗出殡

| 百科

俗语有言:一去二三里,各处一乡风。丧葬,是人生最后的一项重大仪程,虽然活人都要对逝者进行最后的安顿,
但各地的安顿方式却大有不同。
竹山,地处秦楚巴蜀腹地,丧葬习俗不仅杂烩了秦楚巴蜀遗风,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弥留之际的人在
出殡又称发引。发引一般定在辰时,即上午七至九时,富户大贾也有在上午十时左右发引。亲朋故友都要参加,无
需再送份金。丧家一般也不再准备饭食,但习惯上民间有“空腹不送殡”之说,只能备些烧饼、油条,每人一份,也有
备四冷晕下酒,喝些切面舖做的“柳叶汤”,算是一餐早点了。大富人家照例预备整桌酒席,招待送殡友人。 继续阅读

湖北竹山的丧葬习俗

| 百科

行将西去之时,要知道给亲属尽量留下遗言,那遗言一旦出口,后人就应当象圣旨一样遵照执行。连遗言也不听从的后
人,就会被乡邻视为不忠不孝。其次则是要有人在床前为亡者“送终”。有人送终,是亡人的造化,证明他有后人,有
亲属,有知己。否则就是无儿无女的“孤老”,或者是儿女不尽孝道。当然,也有亲人赶不拢场的,则另当别论。没有
赶上送终的亲人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可是,不是亲属的人赶上了送终,心里就很不舒服,甚至认为自己要开始背时
了。 继续阅读

福建明溪县丧葬习俗

| 百科

明溪人原崇尚火葬。据明正德《归化县志·词翰》知县杨缙撰写的《自陈作县记》中记载“……不忍俗尚火葬,屡行
禁令……”。此后,历任县官皆行禁令,民间丧葬逐渐改为土葬。至今,除僧尼外,仍以土葬为主。丧葬礼俗,庄严肃
穆,民间十分重视。人过花甲死亡,称为“白喜事”,礼仪隆重,程序繁琐,花费甚大。不到花甲死亡,则从简从速。 继续阅读

闽南地区丧葬习俗

| 百科

闽南地区丧葬习俗
送 终
旧时,富裕人家父母年老要预先找墓地,造好坟茔以为日后的葬地,称为“寿域”;还要预先制好棺材,贴上红纸
备用,称为“寿板”。
发 丧
发丧是办丧事的开始。因死者的身分不同,发丧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辈分高的人要办得隆重,辈分低的人丧礼从
简。 继续阅读

甘肃通渭的丧葬习俗

| 百科

丧事,亦称“白事”。通渭实行木棺土葬。丧事包括为死者制老衣、铺盖(铺寒”),制作棺材和举行葬礼仪式等。
所以丧事又是丧葬的合称。也有在老人尚且健康时,为老人提前料理后事的习俗。如缝制‘老衣”,择日(闰月十五、
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或老人生日)破木做棺,即“做活寿”等。丧葬仪式大致分为“停灵入殆”、“祭奠吊丧”、 ..出殡
埋葬”和‘葬后祭祀”等四个程序。 继续阅读

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烧纸牛/纸马

| 百科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在生活习俗上各有差异,但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大统一的局面。就目前而言,大
部分地区在丧葬习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去世的人焚化香烛纸钱。很多地区都要为刚去世的人烧上一些纸活
(纸扎的物品),包括:纸牛、纸马、纸车、家用电器、楼房、佣人等等。今天来解说一下,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烧纸
牛或纸马呢?
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烧纸牛/纸马? 继续阅读

苗族丧葬之“打牛”祭祀习俗及其宗教内涵

| 百科

苗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风俗习惯别具一格,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一
页,其中苗族的丧葬习俗—- “打牛”祭祀死者是苗族社会保持得比较完整的古代风俗习惯。这种习俗,经久不衰,至
今依然保持了它那原始古朴、充满神秘色彩的形式。苗族至今仍用牛来祭奠死者,说明牛对苗族的生产生活有着贯穿历
史的联系。这是苗族比较早使用牛来作劳动工具、从而进入农耕民族的一个证明。因此,从苗族之简史出发,探索苗族
“打牛”祭祀之来历,剖析“打牛”祭祀之意义,挖掘“打牛”祭祀之宗教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深远的
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