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丧葬习俗

羌族忧事锅庄

| 百科

羌族极为重视丧礼,丧葬仪式古风甚浓,明代《维州志》记载:“人死则座于木架上置之仓舍,衣帽弓俱如生佩
服,端公咒一献以猪羊,用火烧之。”
羌族举行葬礼的当天夜晚跳忧事锅庄,各地羌寨跳忧事锅庄的动作和名称均不相同。
龙溪的“南坎索”,步伐以单腿跳步为主,即在左脚向前踢出时,右脚在原地轻轻小跳一次,然后换脚。跳时两手
由下划向胸前拍掌。 继续阅读

南阳地方的丧葬习俗

| 百科

在南阳的民间,丧葬习俗有很多种,丧葬习俗也就是以丧葬为基础,在南阳的民间长期相传和沿袭下来的一种风
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阳民间的丧葬习俗也在随着年代的变革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旧时,在殷商以前,在南阳的民间人们就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到殷商时期,这一观念越加丰富和强化,认为
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
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
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坟
丘的直接原因。丧葬制度演绎至殷代的第二个显著变化是贫富的极大分化。 继续阅读

葬日犯处化解

| 百科

1、埋葬犯天坑
用五谷,金、银、铜、铁、锡,饭碗,符,在门前滴水处挖坑掩之,咒式未录。
2、葬日犯重丧
用桑木,一面书符,一面画人形,于岁德方取土,造人形安于棺内。
又法:用高粱杆一根,纸剪人衣,穿五色线,置放棺内大吉。 继续阅读

陕西关中农村怎样给老人办“白喜事”

| 百科

在关中农村,老人去世了,不叫死了,叫“没了”、“走了”。回民叫“无常了”。反正不说死,这是一个忌讳。
过去老年人的百年后事,在健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以示儿女的一片孝心。
一般在60岁左右,就开始为老人准备老衣、枋,枋就是棺材。棺材最好的是柏木,其他的就差了。有钱的弄个柏木
的,差一点的也弄个松木的。讲究“四叶瓦”最好,即两个帮、一底一盖是四个整块。次一点是“八大块”,四寸的厚
度。做棺材还要选吉日,这一天特别热闹,要宴请亲戚朋友。棺材做好了以后,外面要刷漆,漆要生漆,先刷三遍,以
后每年刷一遍,刷得越多越美,明光发亮。里面刷一层烧化了的松香。 继续阅读

黑龙江大庆民间丧葬习俗

| 百科

建国前本地居民对丧葬很重视,临死时,往往是家人为其淋浴,理发,更换衣服(称为寿衣:里面棉袄棉裤,外着
黑色丧服),一般寿衣是五至七件,不钉扣(避“扣”字音讳),不码边,寿衣质地穷富有别。病人要咽气的时候,将
之抬至停尸的拍子上,不使死在炕上。咽气时含压口钱(铜钱),压口钱露出嘴外一半。男者死时脚穿白底皂鞋,女者
死时脚穿“莲花鞋”。脸蒙黑布,脚绊红绳,手拿面制的打狗干粮、打狗棒。 继续阅读

老北京民俗 丧礼习俗

| 百科

老北京的民间丧葬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是实行土葬,丧葬仪礼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一种反映,是佛、道两
教的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综合形式,繁琐复杂,有”倒头”、”接三”、”送库”、”成主”、”发引”、”烧伞”、”烧船桥”、”一
百天”、”办周年”等许多讲究、说词。
老北京民俗——倒头
“倒头”,即当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就从原来住的炕上换到另外准备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说是不能叫死人
背着炕走,否则不吉利。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将寿衣给他穿好,咽气后,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
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殓”。 继续阅读

陕西杨凌丧葬习俗

| 百科

杨凌区丧葬习俗
1、临终支床 老人临终前,儿女给洗身、整容、穿寿衣、并搬到提前支好的床上;禁忌老人死在炕上。老人绝气后烧
倒头纸,点蜡烛,盖遮脸纸,大门贴上白纸,以示老人去世。
2、报丧 人亡后,由族中1至2人迅速将噩耗报于亲戚,使亲属做好吊唁准备。 继续阅读

三峡人的传统葬礼

| 百科

“做白事”又叫办丧事,三峡人迄今重视丧事葬礼,重程序重热闹,乡邻亲友闻信即到,“人死众家丧,打伙来帮
忙”,所有参与丧事的人和孝家一起,将亡者“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俗惯例,烧“落气纸”, 在大门外鸣放鞭炮“报丧”, 请总菅安排丧事,乡邻搭孝棚、设灵堂,准备堂祭;请响
匠班子、请巫师,请厨师。
总菅定人手和分工,菅理全过程。从围绕堂祭搭孝棚、设灵堂开始,其后的守灵、开席、闹夜,再后的封敛、出
殡、下葬,到圆坟、回灵,直至最后一个晚餐结束送客.他安排丧事的人员,包括礼房, 继续阅读

盘锦白喜事酒俗

| 百科

旧时,在盘锦,不论是乡村还是城里,出殡时间都是早晨日出前,在上午十点钟前,基本就已安葬完毕了,所以都
回到丧家吃饭。这种宴席叫“答谢宴”,也称丧宴、白宴、回灵饭、辞灵饭,没有婚礼酒宴程序那样繁琐。普通人家准
备的大多很简单,以吃饱为度。主要有丸子、粉条汤、豆腐等。其中丸子表示丧事在亲友、邻里的帮助下办得圆圆满
满;粉条表示如泪如涕,暗寓对逝者的追念之情;而大豆腐则是必上的菜,也是压桌菜,因为它是白色的,含祭奠的意
思。如有鸡蛋类的菜,则要最后上,原因有“滚蛋”的谐音,有逐客之嫌。生活殷实的人家才会上鸡、猪肉炖粉等菜。 继续阅读

湘潭殡葬旧俗

| 百科

湘潭县殡葬旧俗受佛家天堂、地狱、轮回之说的影响很深,且参加朱子家礼,十分烦琐。
湘潭县死了人惯用木棺土葬,人尚未死就置备棺材,又称“寿材”,用杉木做成,也有用楠木或其它木材做的;做
棺材的木材筒数要成双以“十合”(即十筒木材做的)为最好,做好后涂上桐油,漆黑漆;儿女为置备“寿衣”,分内
衣、交衣,兰衫(外衣),因避讳“纽”字和“扭”字同音,寿衣均不钉纽扣,只缝飘袋。衣料:除缎子外(因忌
“缎”字与“断”谐音),别的料子都行,件数成单数。寿被、寿鞋,有女儿的女儿赠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