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大碗,叫“偷寿”
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但人们善把死亡举行一整套的仪式。就肥西而言,有以下礼
俗:
老了。花甲之年以上的人,死时称之“老了”;知天命之年左右的人,鼻子没有风时,称之“住寿”;不惑之年以
下的人,英年早逝或夭折的童子,叫“死了”。我所要讲的丧礼举办,是知天命特别是耳顺以上直至耄耋之年的人……
老人丧宴可白事当作红事办,丧宴用酒,称寿酒;70岁以上的老人丧宴,吊客会把吃席已用的大碗偷装起来,叫“偷
寿”。回家给孩子用寿碗,可减疾消灾。 继续阅读
标签归档:丧葬风俗
湖南临澧葬丧习俗
一、 装裹
装裹(给死者穿衣)又称装老。旧社会人们为自己的后事准备得较早。一般过了五十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木和装
老衣。对久治不愈的病人,家人便要为其准备好寿衣棺木。如人一旦死后,衣服棺材不齐全,而要将尸体摆在床上,不
能装裹,这便是子孙的不孝。
人一死(俗称放寿),便请一位年纪在四十岁以上,有见识、胆子大的女人为死者装裹。如死者是母亲,便由女儿、
女媳为其擦洗尸体;如果是父亲,便由儿子或叔侄为其擦洗身体,然后协助装裹的人给死者穿衣。 继续阅读
陕西三原丧葬习俗
一、墓葬制度
建国以来,政府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每个县均建有火葬场。尤其是市区火葬场入葬人数逐年增多。但
境内农村仍然沿袭传统的土葬办法,火葬者很少。一般多为竖井式墓穴,然后在其中一侧挖个墓洞,下棺后用土坯或砖
块封门;也有少数家底殷实或发家致富的人,专门用砖石砌箍墓穴,建造成一穴两室(一夫一妇)合葬墓。《周礼·春官
·冢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渭北台原地区的竖穴式墓葬,与靠崖式、下沉式窑洞模式非常相似,正足以
反映当地民间阴、阳二宅之间的某种模拟关系。 继续阅读
海南定安白事礼仪习俗
海南省定安地区将人过世后至立墓碑俗称为白事习俗。清代宣统《定安县志》记载:居丧遵文公家礼、邱文庄仪
节。文公为宋代理学家、儒学家朱熹。邱文庄为明代理学名臣邱浚。即定安地区的白事礼仪习俗遵从朱熹的《朱子家
礼》,邱浚的仪节。定安地区的白事风俗可分为出殡前,出殡,归葬后及其他事宜四部分。 继续阅读
甘肃民勤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60,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
漆。寿衣以绸缎为料,备5至7件,甚至9件,男女皆用长袍。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
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当日向主要亲戚报
丧。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
任。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
铭旌,祭饭菜。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
第三日制孝服。第四日“盖棺”。
“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
钉。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
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
殡日,焚草于门。葬时,先祀土题主。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
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余同
前。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
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
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
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8人抬),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疾趋而行。沿途扔撒纸钱,鸣鞭炮,遇
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焚纸致祭。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坟地掊土圆墓。
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终七”。
每逢“七’’要到坟地请灵,特别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
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以上诸仪式,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继续阅读
凉山彝族丧葬中的哭丧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哭丧时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格式,具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含义。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怆,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歌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对青壮年的哭丧歌听后更让人心碎。哭丧可以算是彝族的一绝,这些唱词充分表现了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为生育抚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的义务。凡是前来吊丧的人都要哭丧,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也要哭。要不然被人觉得你是个无情无义没有礼貌的人。但是只要听得懂彝语的人听到妇女们用悲怆的音调哭唱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现在一些年轻人不会哭唱,自己的亲人死了只有默默流泪。彝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她们唱出的言词精美、曲调凄婉、感染力之强,在其他民族中是很少有的。天下母亲最伟大,所有民族母亲是最受尊敬的,所有母亲去世时也是儿女们最悲伤的时候,唱词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继续阅读
农村“白事”禁忌
众所周知,农村白事禁忌多,尤其偏远地区农村。如果村里谁家遇上白事,参加葬礼者如果不知道这些禁忌,不仅
会被村里人说没教养,还会闹出许多笑话。
1、忌,在外去世的人直接回家。因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大家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把死者遗体带回家,灵魂
会跟着回家。会给家里带来不详和晦气。 继续阅读
客家旧俗“点主”
旧时的客家礼节是繁琐的,有些做法,现在的人别说看过,就是听都没听到过,比如办丧事中的“点主”,就是其
中一项。
旧时有钱且有一定地位者的家庭,家中有老人去世,主家得请来吹鼓手奏乐,和尚、斋嫲念经做法事,有些做的时
间还较长,十头八日也如此张罗,让主家及请来帮忙的人受着折磨。出殡那天还要请一位有一定地位和威望的人来点
主。 继续阅读
客家族群的丧葬仪式与香花佛事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作为客家中心区域的赣、闽、粤边界地区,一方面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
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
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继续阅读
广东大埔茶阳传统丧葬习俗
当父母或祖父母弥留之际,要把他(她)移于厅堂,男左、女右,地板用竹笪垫底,上面挂纱帐,垫好枕头,头向
内,脚向外。古礼逝世者男在厅堂,称曰正寝。女在卧室,称内寝。父母称高堂,父母将逝前皆移于厅堂,以待其终,
不分男女。但报孝书时(讣音)则写正寝和内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