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殿修同志逝世

| 讣闻

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安徽省丝绸公司原顾问祝殿修同志,因病于2020年1月28日在合肥逝世,享年93岁。 祝殿修同志,1927年2月生,山东平邑县人,1944年4月参加革命,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南军区费南县军工厂工人,渤海支前司令部政治处干事,“华东革大”学员,巢湖地委党校指导员,芜湖地委党校组教科长,安徽造纸厂厂长,芜湖东方纸板厂厂长,芜湖林综厂党委书记,芜湖供电局党委书记,安徽维尼纶厂党委书记,安徽省丝绸公司顾问。1993年6月离休,享受按副省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待遇。 祝殿修同志的遗体已于2020年1月30日在合肥火化。

神秘的苗族洞葬

| 百科

苗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这个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正是历史的原因,
苗族的文化在外人看来有时不免显得悲壮而神秘。
洞葬习俗,至今在民俗和历史学家眼中还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迷。苗族最早居住富饶发达的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
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贵州大山迷林中。 继续阅读

利比亚传统葬礼很简朴

| 百科

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死后,其尸体的处理和安葬,引发全球热议。阿尔及利亚《论坛报》的一篇文章称,不论卡
扎菲有多少罪孽,但将死者暴尸,并任人围观,是不符合传统的野蛮行为。那么,传统的利比亚葬礼什么样?部族首
领、国家元首的葬礼和普通人的有无区别? 继续阅读

吉尔吉斯斯坦的丧葬习俗

| 百科

人在弥留之际,请来伊斯兰教阿訇念古兰经,同时往垂死者嘴里放盐水40勺(吉尔吉斯人认为40是吉利的数字)。
人一死,马上放平手脚,捆上腿和手指,合闭上嘴。屋里长明灯40天不息,尸体素裹白布。
吊唁死者时,女人忌带首饰,不许穿黑色衣服(其它什么颜色都可以);男人不能光头,必须戴帽。男人进吊唁帐篷
稍呆片刻即刻出来,女人要坐5分钟再出来。在吉尔吉斯斯坦实行土葬。死者身裹40米长白布,内外衣均用白棉布缝
制。
放尸体入墓时,尸体呈坐状,面向日出太阳。举行葬礼必宰马待客。
人死后3天一小祭,7天一中祭,40天一大祭,365天周年祭。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

| 百科

请木匠“服材”。棺木,俗称寿材。寿木,是土葬习俗的产物。提倡移风易俗多年,但农村用棺木的习俗依旧没有
彻底改变。用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过去,遇湿不腐的柳木在农村是最为常用的。过去家有上年纪的老人,在经济
条件好的时候都要早备棺木(或木料)。用自己的木料,请木匠到家里来做,称“服材”,取“富财”之意。当有人去
世准备棺木是一件隆重的事。如阳间盖房子一样,姑太太要“祝檐”,其实,就是要给木匠花钱以期把活干好一些。遇
娘家兄弟经济薄弱的还要摊份子。做好后放在闲屋里,有的一放几年甚至十几年,防备遇灾年老人去世难以厚葬。 继续阅读

绥德丧葬习俗

| 百科

绥德县丧葬仪式,在解放前比较讲究繁杂,且迷信色彩浓厚,城乡之间,略有区别。
父母病危弥留之际,立即净身、更换寿衣,而后停卧于床。已故,先行送终、设香案并向至亲者和娘家报丧。随即
“盛含”、设灵并请阴阳择日、看坟地。其次聘请总管,商研筹办丧葬事宜,传统丧葬仪式一般以三日为多。
第一天开吊。也叫支鼓或开祭。这一天待鼓乐一到,先行支鼓吹奏,凡吊唁亲朋按远近亲疏关系佩孝。再分别于厨
房、礼房、礼生、娘家送孝。开吊之日,首为祭祖,如夫妻合葬,接着是“请灵”,即将先故之亡灵请回灵堂祭奠。 继续阅读

陕北地区的丧葬习俗

| 百科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
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
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
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 继续阅读

著名作家叶永烈今晨去世

| 讣闻

当代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今天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汉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叶永烈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叶永烈将多年来积攒的手稿等文献都捐赠给了上图,这批数量庞大的捐赠文献都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予以收藏。叶永烈学理科出身,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理性地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等等均分类保存,总体数量足以装满一卡车。叶永烈曾笑言:“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上图的馆员们在“一卡车”文献中发现了叶永烈珍藏着的小学一年级成绩单,这位以文字写作立身的作家在幼年时,不及格的科目恰恰就是语文和作文。

作家荆永鸣逝世

| 讣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协理事、签约作家,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赤峰市作家协会主席,当代知名作家荆永鸣先生因病不幸于2019年4月11日在四川宜宾逝世,享年61岁。

荆永鸣,生于1958年,内蒙古赤峰人。著有《北京时间》《外地人》《心灵之约》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作品多次荣获老舍文学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及《人民文学》《十月》《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刊物奖。部分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或改编成电影和话剧。

兹定于2019年4月16日上午9点在北京市房山区殡仪馆第一告别厅举行荆永鸣骨灰安放仪式。

作家何申逝世

| 讣闻

从《承德晚报》微信公众号获知,作家何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21日15时在承德逝世,享年69岁。何申,男,原名何兴身。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1月出生,197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1984年后历任承德地区文化局局长,承德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承德日报社社长。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第九届全委会名誉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梨花湾的女人》《多彩的乡村》等,中篇小说《年前年后》《穷县》《乡镇干部》《乡村英雄》等,电视连续剧剧本《一村之长》《一乡之长》《青松岭后传》《男户长李三贵》《乡村女法官》《大人物李德林》等。《年前年后》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村民组长》《信访办主任》均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乡村英雄》获《当代》文学奖,《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秘书长》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并获1993年度庄重文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