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丧葬仪式,在解放前比较讲究繁杂,且迷信色彩浓厚,城乡之间,略有区别。
父母病危弥留之际,立即净身、更换寿衣,而后停卧于床。已故,先行送终、设香案并向至亲者和娘家报丧。随即
“盛含”、设灵并请阴阳择日、看坟地。其次聘请总管,商研筹办丧葬事宜,传统丧葬仪式一般以三日为多。
第一天开吊。也叫支鼓或开祭。这一天待鼓乐一到,先行支鼓吹奏,凡吊唁亲朋按远近亲疏关系佩孝。再分别于厨
房、礼房、礼生、娘家送孝。开吊之日,首为祭祖,如夫妻合葬,接着是“请灵”,即将先故之亡灵请回灵堂祭奠。 继续阅读
作者归档:Oscar
陕北地区的丧葬习俗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
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
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
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 继续阅读
甘肃陇原丧葬仪礼
初终停灵
初终是指弥留之际。首先要确定死者是否已停止呼吸。检验方式有多种。“属纩”是主要使用的一种,即把新棉置
于口鼻前,视其是否有气。当确知其已死,立即由邻里老者在炕头为死者整容、穿寿衣(其实多在弥留之际就穿好了寿
衣),子女为其洗脸洗脚,剪手和脚指甲,家人在炕脚焚纸哭泣,称“烧倒头纸“,次则让死者仰寝,用白纸遮盖其脸
(俗称苫脸纸),以大麻缕缚足。然后,将遗体搬放在主房正中后墙脚木板上,俗称“落草”,烧“落草纸”,供桌上献
碗倒头饭”(小米干饭),上边插7个面蛋,灵床下点一盏“引路灯”(也叫长明灯),昼夜长明,供桌前置烧纸盆1个(也叫
孝子盆)。 继续阅读
陕西商洛市丧葬习俗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丧葬成
为主要礼仪之一。今提倡火葬,多行于城市,广大农村仍是土葬,叫“金地玉葬”。也叫“白事”。商洛人习俗,丧前
做好棺材、坟地、寿衣和孝布四件事:
做棺材:俗称“寿材”。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还有其它杂木。枋板有四页瓦、五底六盖、八大块、十大块、
十二元、十六绺等,以木质好、板块少为上品。尺寸为盖心7尺,两墙6.8尺,底6.4尺,净空长6.25尺,大横档高和宽
1.8尺,小横档为1.4尺。用料厚薄一般盖5寸,墙4寸,底3寸,也有薄的,但不能小于2寸。棺材做好后,里外用土漆漆
好,名叫“响堂子”;在横头上刻“寿”字,或“龙图”、“凤莲图”,涂上金粉。许多地方把做棺材叫“交粮”,女
儿女婿必重礼祝贺,亲朋好友亦来贺喜。 继续阅读
羌族忧事锅庄
羌族极为重视丧礼,丧葬仪式古风甚浓,明代《维州志》记载:“人死则座于木架上置之仓舍,衣帽弓俱如生佩
服,端公咒一献以猪羊,用火烧之。”
羌族举行葬礼的当天夜晚跳忧事锅庄,各地羌寨跳忧事锅庄的动作和名称均不相同。
龙溪的“南坎索”,步伐以单腿跳步为主,即在左脚向前踢出时,右脚在原地轻轻小跳一次,然后换脚。跳时两手
由下划向胸前拍掌。 继续阅读
南阳地方的丧葬习俗
在南阳的民间,丧葬习俗有很多种,丧葬习俗也就是以丧葬为基础,在南阳的民间长期相传和沿袭下来的一种风
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阳民间的丧葬习俗也在随着年代的变革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旧时,在殷商以前,在南阳的民间人们就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到殷商时期,这一观念越加丰富和强化,认为
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
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
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坟
丘的直接原因。丧葬制度演绎至殷代的第二个显著变化是贫富的极大分化。 继续阅读
葬日犯处化解
1、埋葬犯天坑
用五谷,金、银、铜、铁、锡,饭碗,符,在门前滴水处挖坑掩之,咒式未录。
2、葬日犯重丧
用桑木,一面书符,一面画人形,于岁德方取土,造人形安于棺内。
又法:用高粱杆一根,纸剪人衣,穿五色线,置放棺内大吉。 继续阅读
陕西关中农村怎样给老人办“白喜事”
在关中农村,老人去世了,不叫死了,叫“没了”、“走了”。回民叫“无常了”。反正不说死,这是一个忌讳。
过去老年人的百年后事,在健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以示儿女的一片孝心。
一般在60岁左右,就开始为老人准备老衣、枋,枋就是棺材。棺材最好的是柏木,其他的就差了。有钱的弄个柏木
的,差一点的也弄个松木的。讲究“四叶瓦”最好,即两个帮、一底一盖是四个整块。次一点是“八大块”,四寸的厚
度。做棺材还要选吉日,这一天特别热闹,要宴请亲戚朋友。棺材做好了以后,外面要刷漆,漆要生漆,先刷三遍,以
后每年刷一遍,刷得越多越美,明光发亮。里面刷一层烧化了的松香。 继续阅读
黑龙江大庆民间丧葬习俗
建国前本地居民对丧葬很重视,临死时,往往是家人为其淋浴,理发,更换衣服(称为寿衣:里面棉袄棉裤,外着
黑色丧服),一般寿衣是五至七件,不钉扣(避“扣”字音讳),不码边,寿衣质地穷富有别。病人要咽气的时候,将
之抬至停尸的拍子上,不使死在炕上。咽气时含压口钱(铜钱),压口钱露出嘴外一半。男者死时脚穿白底皂鞋,女者
死时脚穿“莲花鞋”。脸蒙黑布,脚绊红绳,手拿面制的打狗干粮、打狗棒。 继续阅读
老北京民俗 丧礼习俗
老北京的民间丧葬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是实行土葬,丧葬仪礼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一种反映,是佛、道两
教的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综合形式,繁琐复杂,有”倒头”、”接三”、”送库”、”成主”、”发引”、”烧伞”、”烧船桥”、”一
百天”、”办周年”等许多讲究、说词。
老北京民俗——倒头
“倒头”,即当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就从原来住的炕上换到另外准备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说是不能叫死人
背着炕走,否则不吉利。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将寿衣给他穿好,咽气后,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
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