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Oscar

浅谈民间丧事中的“血盆”

| 百科

去年的二月二十八日,奶奶过世了。我第一次,直接参与了一个葬礼。
奶奶安静地躺在门板上,门板一侧的地面上,平铺着一张红纸,上面用米粒排列了四个大字:血盆地狱。父亲、伯
伯和姑姑等人,每次两个人,轮流牵着一只纸船,在道婆的歌唱声中,围着奶奶绕圈圈,绕一轮,喝一杯红糖水。我们
几个小辈的,就坐在一边听那两个道婆唱,从奶奶的出世、做姑娘、嫁人、生子一直唱到她的离世。
那时候,真是不明白,过地狱为什么还要喝红糖水?知道后来一些偶然的机会,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了
电子版的《金瓶梅》,才开始有些许明白,原来过血盆地狱,是专门为女人做的法事。 继续阅读

回族丧葬习俗:停尸善面

| 百科

回民在临终前,一般都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
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以消除误会与隔阂。病危时,要
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嬉笑吵闹,要禁止各种噪音,甚至停止行走。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
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继续阅读

丧失习俗-回坟

| 百科

回民不管是在聚居区,还是在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在圈好的坟地里决不允许埋葬别的民族的人, 自己也不到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 民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民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 盘。 回民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 继续阅读

回族丧事三忌

| 百科

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丧事忌讳大体相同。回族人逝世后,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
提”。“无常”是阿拉伯语,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波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职业
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如泉州现在就把逝世称为“归真”。回民无论怎么说逝世,都忌说“死了”这个词。为
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离开人世当作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
来布”(即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
族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继续阅读

回族祭祀亡人习俗

| 百科

回族把祭祀亡人叫“锅里倒油”或叫干“尔麦里”。主要是祭祀直系亲属亡人,祭祀教主等。
祭祀直系亲属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逝世)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的规模。
祭祀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熬“米粥”,炸油香和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和阿訇等人吃。
回民称当日晚上的这种祭祀活动为“宵夜”。 继续阅读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 百科

近几年,各地纷纷出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成就“不坏肉身”的报道,似乎“坐缸”成为“肉身不坏”
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很多佛教信徒也特别热衷于“坐缸”,把“坐缸”看成佛教传统及检验修行成果的手
段,故有必要就此问题作一厘清,以正视听。 继续阅读

古代车马与婚丧嫁娶

| 百科

正因为车马文化观念的深入,古代凡属重要的社会活动,都要安排上十分排场的车马仪仗。譬如重要的祭杷活动,
婚丧嫁娶等等。祭祀话动以皇帝祭天地社稷最隆重,往往千乘万骑,气势豪壮,此外,还有地方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
都要求最好的车马仪仗行列。 继续阅读

天津丧葬习俗

| 百科

旧社会办白事(丧事)充满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尤其是那些军阀、官僚、下野政客、富商巨贾以及士绅望族的家
庭,为了显示声望、地位、势力,在办白事的过程中极尽排场、铺张浪费之能事,从人死到安葬要经过许多复杂繁琐的
迷信形式。
如今有些老年人还能记忆起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天津屈指可数的几次大出殡的情况。如民国总统黎元洪以及几个军
阀、官僚乃至褚玉璞时代天津李孝女殉亲的大出丧等,都是轰动津门的事情。其殡中的全副仪仗队伍(俗称“执事”)长
达二三里地,而其中一档一档的内容有如最热闹的“过会”。 继续阅读

揭秘古代丧礼全过程

| 百科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
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
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称为丧(sāng)礼。
丧礼又大体分为三种,丧礼、葬礼以及祭礼。
丧礼讲求的是下葬前的仪式和居丧(居丧是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
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葬礼讲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 继续阅读

直系亲属去世后的禁忌

| 百科

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
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
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