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湖南桂阳上桥村丧礼:“盘门”习俗

| 百科

在汉民族文化传承中,但凡老父老母百年归寿,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各地葬礼各有特色,但也大同小异。在要安
葬的前一天晚上,亲朋戚友从四面八方聚集拢来,热热闹闹地陪伴老人最后一个晚上,唱坐班戏,唱号歌,行祭奠之
礼,通宵达旦,整夜无眠。
敖泉镇上桥村的丧葬的盘门习俗,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却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继续阅读

湖南安仁丧葬礼俗:奠茶

| 百科

不少人知道,安仁人有喝茶的习惯,安仁出产的豪峰茶更是在农博会上拿过金奖。但外地人不知道的是,爱喝茶的
安仁人在给死者开追悼会时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奠茶。如果没有奠茶这一步,追悼会不能算结束,出殡安葬自然提
都不用提了。如果奠了茶,即使其他程序简单一些也不打紧,因为死者已经可以安息了。安仁人为何如此看重奠茶,并
且成了办丧事的一条“铁律”? 继续阅读

江淮传统丧葬习俗

| 百科

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人们笃信灵魂观念的存在,故一般家庭都特别重视为死
者治丧、送葬,希望借此告慰亡灵,形成了一系列的习俗惯制。江淮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有:
一、制寿衣与寿木
寿衣,又称殓衣、老衣,即死者入殓所穿的衣服。其起源甚古,《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
野,不封不树。” 继续阅读

河北安国丧葬习俗

| 百科

停灵
过去,域内人将断气,子女齐集床前,使垂危者头西脚东,将寿衣搭其身上。气绝时将铜钱一枚放其口中,谓“不
走空”。然后打破窗纸,床边焚烧纸钱,谓“倒头纸”。随后一人持死者鞋一只于房顶烟囱处拍三下,喊三声“X X X
(死者姓名)穿鞋来”,同时燃放二响炮竹,晓喻乡邻。尔后,孝子为死者擦洗。用棉球蘸清水擦眼称“开光明”。 继续阅读

甘肃定西丧葬民俗

| 百科

在陇中丧事亦称“白事”,民间丧葬多沿袭古俗,实行土葬,城市上逐渐采用火葬。土葬仪式甚繁,谓之“礼”,
古人事死如生,老人故去要祭之以礼。
寿衣
亦称老衣,每当老人到花甲之年(60岁),子女便为父母制做寿衣,一般情况下,在闰年缝制。外罩与棉衣布料忌
用缎子(谐音“断子”)、斜纹布(谐音“邪”)及毛料皮革(会意“牲畜”)。寿衣主要以棉布、麻布、绸子(谐音
“稠子”)或直纹布料,颜色多选用蓝、黑、灰色等。衬衣多用白平纹布和白绸,不缀铁质纽扣。 继续阅读

湖北武穴丧葬风俗

| 百科

老人临终前,儿孙必须在床前陪伴,为父母送终。临终时,子孙跪地焚烧“阴司纸”,然后给死者净身穿好寿衣,
遗体放在靠椅上坐着,双手捏饭团,双脚踏青砖,面前摆香案由儿女或媳妇守护叫“接香”。然后派家人赴亲友处报
丧,亲友接信后速往吊唁.送挽联吊幛,死者遗体装棺入殖后,棺木一般在屋内停放3天.老人死后第三天请道士为死
者安灵位。入夜,由孝子捧茶绕村而行,边走边喊“某某回来喝茶,莫在路上买茶喝”,称为“叫茶”。
送葬时,孝子披麻戴孝(全身穿粗麻白布衣,头戴纸制麻冠,两耳吊棉球).其余直系亲属则搭白布巾,孝子拿哭丧
棒俗称“棍子棒”,抬棺上山叫抬丧,一般8至16人。棺木“落井”前,先用大锅煮的粘米丸子,加些粉条肉汤,放在
井下,让村中小孩抢食,叫“抢丸子酒”。下葬时,孝子跪在坟前,人们用土洒其身,葬毕,请抬丧者吃大块肉.葬后
3天.上坟覆土。老人死后第“七天,请道士做法事安抚亡魂,称“做七”。第一个7天为“头七”,以后每隔7天做一
次,至七七四十九天,做“满七”为止。“七七”之内,孝子蓄发不剃,称“蓄七”。每餐吃饭时为死者摆上碗筷,称
为“叫饭”。
民国以前,子孙须为父祖守孝.凡在外为官的都得辞官归家守孝3年,全家不婚不嫁,有的孝子还在父母墓前搭一
茅屋,粗茶素食,守墓3年。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明代邑人史玉明,母卒,居墓,守丧时有虎患,人们劝他不要
守,他不听,结果被虎吃掉,后人为他立碑,叫“孝子碑”。
上述俗规多见于富户,贫寒之家多薄棺掩尸,隔夜即葬,也不停业守孝。1923年,辛亥革命元老居正母亲逝世,
在居买下的武穴郊区一块墓地安葬,在墓地侧建一青砖瓦屋,以备子孙祭祀时歇息、吃饭之用,并请族人代为看守。孙
中山派人送资千元,代为致祭,并写祭文,镌在墓前石碑上。国民党要员不少人前来吊唁。
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丧葬礼俗发生很大变化。提倡厚养薄葬。老人在生前,后辈好好奉养好老人,使其颐养天
年,死后,丧事尽量从简。死者入殓,3天内即送葬,不看风水,不穿孝服,也不请道士安灵、“做七”,农村仍遗留
分白布“散孝”和系手线致哀的习俗。
城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多为死者送花圈开追悼会,农村很少实行。

吉林白城丧葬习俗

| 百科

白城境内居民多由北方数省居民移居构成,回族除外,其他民族丧俗大同小异,有停灵(小殓)、守灵、治丧、入
殓(大殓)、辞灵、出殡、祭祀等。
停灵
耄耋老人或重危病人油尽灯枯弥留之际,均要先穿好自己缝制或购买的寿衣,称“装老衣服”。寿衣多用黑色、蓝
色、白色布制作,忌用颜色鲜艳的花布,忌讳晚辈出“花子”(乞丐)、出花(天花)或犯“桃花”(红杏出墙);忌
穿缎子衣服,缎子谐音“断子”;忌穿半截衣服(短内裤或背心、坎肩),取意家族薪火相传永远不衰;忌穿皮毛制
品,怕来生转世托生披毛戴角的动物。鞋底绣上或画“登天梯”或“莲花”,取早登极乐,成佛做祖之意。一般男戴六
块瓦疙瘩帽,女束发别簪,也有戴帽的。
头枕“鸡鸣枕”,用白布做成三角形,内填黄土,一侧顶端缀一块红布,状为鸡冠,一侧顶端缀几条黑布,象征鸡
尾。鸡鸣枕警示亡灵,勿迷心窍。一切就绪,移至事先搭好的灵床上,俗称“排子”。“排子”上铺黄面白里或红里的
褥子,取“铺金盖银”之意。“排子”用林板、对扇板门或用秫秸扎制,农村因条件限制,多用后者,城镇则多用木
板。根据逝者的身份、年龄,“排子”有高有低。“排子”均头高脚低,头冲里脚冲门,怕死后亡灵出不去。
治丧
治丧一般三至五天,也有七天的。治丧期间有能力的家庭均搭灵棚。每天均要到土地庙“报庙”。有一老者左手提
灯、右手提壶,内装流水、中加少许饭,带领死者亲属报庙“送浆水”。习惯是汉族哭外、满族哭回。男女至亲均要戴
孝。汉族男穿孝衫,不论男女均系“孝涤”,用苘麻反撇搓绳约一米五尺左右,一头系在腰间,一头拖在地上。满族丧
服之外腋窝下,再加一幅白布为“摆”,后背加一白布曰“揹”。男系白布腰带,头戴镶白布边孝帽,女头戴孝包头,
后垂两穗,用白布系发根。满族丧俗在院中“索伦杆”上挂红幡,将三尺红布左右各扯开三寸左右的布条,并不扯断,
用剪刀在下面剪去一块比中间略短,下接黑布作为五指状黑穗,中幅下边镶锯齿状黑穗。红幡顶部连在一个黑布做的三
角形幡头,呈“巾”字形。孙辈、曾孙、玄孙均戴彩孝,分别加红布、黄布、蓝布条以示区别。彩孝源于满族八旗的
黄、红、蓝。鞋面均要蒙白布,二老走一人者,蒙半面,全走者皆全用白布蒙上。
灵幡
死者均要备“灵头幡”,亦称“引魂幡”,乃是告示作用。见幡尾、幡身可知死者是男是女,根据璎珞流苏可辨年
龄大小。出殡时灵幡高挑,行人远远见之,即使官宦之人也要下马,停轿避之道左,不与死者抢行,此即“先死为大”
之说。死者停止呼吸后至出殡前,每天均要按饭时焚烧纸钱,要将烧化的纸灰包裹起来,男单女双,入殓时放在棺中带
走。
辞灵
出殡前一夜晚要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死者的年龄、家境、人丁兴旺程度有繁有简。辞灵仪式分祭祀、宣读祭
文,点主,过金银桥等形式。宣读祭文后,即在僧道的诵经声中走金银桥。金银桥是临时用木板搭成的拱桥状,农村则
用两辆花轮车车辕对接、固定绑牢,用木板连接两车后辕用木板斜铺接地。金银桥均用白布遮幔,中间用黄布纵铺,意
为铺银走金。孝子背负马鞍、口衔马嚼在经声佛号中由寺庙主持带领匍匐跪行,马鞍上驮死者神主牌位。众亲属尾随其
后,此举孝子做牛马亲送父母过奈河之上的金银桥,向已故父母赎罪,并可免死者之罪。
出殡
第二天上午为亡灵出殡。出殡前,煞扣钉棺,煞扣前死者子女、孙辈及至亲要跪在棺前,木匠持斧高喊:“孝子灵
前跪,亲友两边排,现在就盖棺,亡灵躲钉来”。出殡时根据寿材大小,厚薄,分别有16杠、24杠、32杠、64杠不
等,称“抬重”。在农村则由屯中邻居、亲友担任。在城里则请专司此职的“杠子房”负责,故民间有“属杠子房的
——能抬杠”的歇后语,“抬重”不论墓地远近,忌棺材底与地面接触。接地即为到地方了,故有“生灵不落地”的民
谚。有的墓地远在百里之外,中间需要打尖吃饭,则用事先备好的木墩、三脚架垫住寿材。土葬都要备“引魂鸡”,灵
幡前引、沿路抛洒纸钱,称“陌路钱”或“买路钱”。境内忌妇女进入坟地。
境内实行殡葬改革后,死者多为火化,取缔土葬,各殡仪馆均建骨灰存放室保存骨灰,农村虽然实行遗体火化,但
绝大多数采取将骨灰安葬在集体公墓或祖茔。在殡葬时间上,境内受外来丧俗影响,均采用“七不出、八不葬,若葬三
六九(旧历时间)”。
净宅 灵柩出殡后,要对死者生前最后住地,用五谷粮抛打除殃净宅。
祭祀
民谚说:“人活着没日子,人死了有日子”。意思是说人死后都要沿袭民俗按固定日子祭奠,如三天圆坟、头七上
望、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三周年。境内颇重视三天圆坟、头七、五七、百日、周年之祭。
圆坟 入土后第三天为圆坟日。所谓圆坟即将出殡时挖出的余土回填坟头。
上望
传说人死后七天到望乡台回望故园,才知幽明永诀、回家探视过后泉路茫茫再无归期。七日晚在死者最后居住之
处,设酒筵、烧香、点蜡祭奠亡灵,并用秫秸扎一梯子放在烟道之下,俗传房屋内室不对烟囱即缘于此说。
境内重视五七之祭,上坟祭奠、焚烧“五盆花”及其他纸扎品。有“长五七,短百日”之谚。此语意为在五七、百
日当祭之日因天占或家中已预定婚嫁吉期,可通权达变更改日期。
百日 逝者去世百天时,家人到坟上烧纸钱。
周年 境内颇重视死者一周年、三周年之祭。一周年为“小祥”;三周年为“大祥”之日,孝子除服,多于此日设
筵招待亲朋,亦有贺仪回赠。

陕西澄城丧葬习俗

| 百科

澄城丧葬习俗,七日纸、百日祭、周年祭、过三年。这些是澄城为记念长辈所定下的规矩。
逝者安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期单”贴在灵堂前,丧家
必须照单行事,不得稍有疏忽。“期单”上要写明“烧七”、“百期”等日子。 继续阅读

来自重庆酉阳丧葬习俗

| 百科

重庆酉阳丧葬习俗
报丧
酉阳民间家人不幸去世,死者刚落气,要立即给尸体“调头”,在死者脸上盖上黄纸,让其放心西归,然后便是报
丧。
报丧分三个过程。首先,老人刚落气,孝子就要拿出火药枪到院坝里朝天鸣放三枪,向寨人报丧。没有火枪的,也
可燃放鞭炮。接着,孝子和孝媳便烧好一锅水,脱去死者衣服,为其洗浴、更衣,然后请端公指路,意即将死者亡灵指
引到祖先发祥地。指路毕,将死者装棺入殓。旧时没有电话或移动通讯,要派人分头去通知邻村的亲朋好友。若亲属住
得远,也可等到确定安葬日期后再去通知,让亲戚按期前来上祭送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