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局部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南通启海地区殡葬习俗
逝者亲属放2个鞭炮,人死后要洁面、净身、穿衣化妆,是由专业人士或者逝者的家人处理。穿好衣服后放入水晶棺,水晶棺摆于中堂的正中间,头向南,脚向北(要放在长者家)。将逝者睡过的被子、席子,穿过的衣物放到一边的空地上。逝者嘴里要含一小片红纸,用红枣串成串挂在逝者胸前,在要正对着逝者的方向放一面镜子和2到3个金元宝,逝者的口袋里还要放真的手机、金器的饰品和部分人民币。在棺材的两旁放几张凳子是给亲人坐的,在棺材钱放2张桌子, 继续阅读
南通如东地区殡葬习俗
一般人快要离世之前,家属先要把逝者的衣服做好,人死后要挪到家中中堂靠墙边的地铺上,人死后要洁面、净身、穿衣化妆,是由专业人士或者逝者的家人处理。穿好衣服后放入水晶棺,水晶棺摆于中堂的正中间,头向南,脚向北,供品摆在北边,有两桌,一桌水果茶食,一桌是荤食。棺前点两根蜡烛,棺下摆跪垫,供来访者祭拜,同时请人念经,家人要守夜,一般晚上都是以打牌度过 继续阅读
南通通州地区殡葬习俗
1、开具死亡证明
正常死亡的遗体凭医疗卫生部门所出具的“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五保户或故于家中的老人可凭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到就近的医院换取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
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或无名尸,凭区、县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办理火化手续。 继续阅读
南通当地的殡葬习俗差异
一、火化前准备
相同点:
(1)、都会将逝者停放在堂中屋;
(2)、都会将逝者生前用过的东西进行处理;
(3)、逝者都会在家停放一段时间,亲人会在逝者身旁守夜;
(4)、逝者在丧事前由家人或殡葬人员帮助洁面、净身、穿衣、化妆;
(5)、在停灵的几天里会请来和尚念经,祈愿来生转世;
(6)、安设灵堂,水晶棺、遗像、香烛、棺材前有烧纸的锅;
(7)、在逝者去世的第二天,到各亲戚家中报信,黑伞要反挂在车上。 继续阅读
洛阳发现唐末宋初墓葬 古人带宠物狗聚会
近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地产公司基本建设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壁画墓葬。初步判断,该墓葬的时代为唐末宋初。墓葬中砖雕与壁画结合完美,反映了由唐至宋墓葬在形制上、壁画内容等方面的变革。壁画上的妇人们身着带有小碎花、小圆点图案的服饰,带着宠物狗参加宴会,生活气息浓郁。
【砖雕“遇上”壁画】平面与立体完美结合 继续阅读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继续阅读
丧葬礼俗系列之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继续阅读
还魂习俗|招魂习俗|魂魄归来
还魂草,又叫打不死。属景天科,多年生草本,高一到三尺。须根细,茎直立,不分枝,花期7—9月。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江苏等地。生于高山草丛中或沟边、石块中。
性味:性平,味苦涩。
功效主治:解毒、消肿、止血。治创伤、无名肿毒、蛇咬吸蝎螫。
还魂草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将其晒干后浇上水即刻还青如鲜。 继续阅读
揭秘壮族殡葬文化:“入土为安”只是开始,下葬两次还不算结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向来讲究“入土为安”。人死之后能够入土为安,是对他们最后的尊重。在广西壮族地区(其他省份也有少数),却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死者下葬几年之后,还得重新挖出来再葬,甚至隔几年还会再挖再葬,这究竟是为何?
二次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新石器时代,二次葬盛行于仰韶文化早、中期,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二次葬在中原地区已基本消失,但却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保留下来,尤其是我国西南,壮族地区为甚。
一次下葬,重葬礼而轻墓地
壮族人信奉祖先崇拜,人死后的第一次下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质棺材中,入土后堆成“无名墓”,仅以普通的条石作为标记,不予立碑。因为壮族人普遍认为,人初死,还是“新鬼”,灵魂没到“阴府”,也并未投胎转世。
死者新亡,葬礼是十分隆重的。在很多农村地区,入殓之后,棺材仍停置家中大堂,待风水先生看好日子(考虑到不宜停棺家中太久,一般都会择定十日之内),开设道场法事。
如果碰上炎夏,且死者生前是重病之体,停棺太久免不了会有一些气味,一般会用塑料胶布将棺材裹住。情况严重的,可以与道公商议,不等葬礼,提前出棺。农村地区,葬礼一般持续三天两夜,规模大多为“六师七道”共13人,师即“师公”,道即“道公”。
戴面具,穿师公袍的师公
道公属文,师公属武,各司其职。经文大多由道公唱诵,以超度亡灵为主。师公需要会杂技、舞枪弄棒,唱诵内容以古代名将故事为主。如死者属于意外亡故,师公还需以牛马做祭,斩牛斩马。
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师公、道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是转世轮回,如此才能保佑子孙。
壮族道公信奉摩教,摩教是道、佛结合,以道教为重
隆重的丧葬仪式过后,一般都会在卯时(早晨5点至7点)出棺,由亲友抬棺,长子或长孙执“引魂杆”,于棺前号哭徐行。对于一次下葬的墓地选择,一般都比较随意。地头、田边、荒山、野坡均可,不注重讲“风水”一说,但还是会请风水先生看方位,俗称“定坟向”。
在一次下葬至二次下葬期间,一般都会在家堂中为死者另设灵位,单独设祭。如死者未成年,就不再做二次葬,墓不立碑,家中也不设灵位。属于“湿身死”(怀有身孕)的妇女,一般也不再做二次葬。
二次下葬,泽被后世重风水
二次下葬,俗称“捡金”,一般在死者一次下葬的三至五年后。这时候,棺材内的尸肉应已完全腐烂,仅剩骨骸。开棺之时,女儿是不可直视的,必须要转过身去。如尸肉并未完全腐烂,一般会盖棺葬回原处,过上一两年再捡。
二次下葬,等如给死者挑选永久住宅,是“泽被后世”的头等大事,半点都马虎不得。课日、择地、看风水、拟碑文、制墓碑等,每一样都不可出了差错。
开棺之时,将骨骸按顺序捡出(以腰间首节脊骨为重,手脚指骨弃掉不留),以黄纸擦拭干净,用炭火烘干。数节脊椎骨,用缠有黄纸的桃枝或线香串起来,以免倒塌散乱。将整副骨架有序地放入“金坛”的坛子里,头骨放于最上,使整副骨架像是蹲坐于“金坛”之内,坛内不放任何陪葬物品。
开棺捡金与二次下葬,大多不在同一天,有时候甚至隔上一年半载。那这一年半载中,盛有骸骨的“金坛”何去何从呢?这是绝对不能往家里搬的,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山洞暂放。
二次下葬之时,以篷布遮阳,在时辰到时,由直系子孙将“金坛”下放至事先挖好的圆形“井穴”中,“井穴”底部与周边均用砖块堆砌,放好后再盖上石板,然后才堆土成墓。这一次,才能真正地立上墓碑。壮族人认为,一次下葬与二次下葬之间的这几年,死者灵魂游荡,找不到归宿。这对于死者后人而言,是一段漫长的煎熬与考验。为了了却心事,为了能让死者立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快完成先人的二次下葬仪式。
每一个壮族男性,一生中都要多次面对这样的场面,笔者作为壮族人,也经历过数次,每每感受皆不相同。只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壮族人才能更真正地了解祖先崇拜。壮族人的平和低调与敦厚豁达,也离不开这样的独特殡葬文化。
二次下葬,并不代表着结束
二次下葬之后的几年内,壮族人还会进行“探金”。一般会从墓碑的颜色上,来决定是否“探金”,墓碑以干净爽白为好,墓碑如有水渍,则担心“金坛”渗水。所谓“探金”,也就是挖开坟土,打开“井穴”上的石板,探看“金坛”之内的骨骸。
遗骨以干爽的金黄色为上佳,放心定葬无需再动。如遗骨泡水,则显灰黑色,就需要再找风水之地再葬。如遗骨未泡水但潮湿的,则显灰白色,可来年再探,以决定是否再葬。
相比起二次下葬,“探金”仪式较为简单,虽然也免不了要定时辰与前后祭拜。
壮族人的殡葬文化,离不开祖先崇拜与壮族人的神鬼观。在壮族观念之中,亲人年老正常死亡之后,都是会成为“家神”的。“家神”与其他所有神仙鬼怪不同,不管这个人在世时候是暴虐或是善良,成为“家神”之后,永远都是慈爱者。
这样的殡葬风俗背后,有着死者的心声,他们永远活在子孙的心中。但更多的,也是生者的情感表达。对于逝者,我们总有无尽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