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中国丧葬文化简介——入敛仪式

| 百科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继续阅读

殡葬习俗-丧服仪式

| 百科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继续阅读

我国丧葬习俗的演变形成

| 百科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继续阅读

宗教的传统祭祀方法有哪些

| 百科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中国传统宗教也悠久绵远。在中国传统宗教的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祭祀,它是伴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希望各种神灵在支配自身运动时能有利于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将最好的礼品奉献给神灵,以期实现这种愿望,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祭祀的习俗。从本质上说,祭祀活动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祭祀在中国人头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戌」的说法,并将其作为五经之要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以大凡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山川五祀、四灵人鬼等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这些宗教祭祀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众心理长期流传,在佛教的寺院生活中也渗透着这种俗世的习俗。 继续阅读

佤族丧葬习俗

| 百科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局部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继续阅读

南通启海地区殡葬习俗

| 百科

逝者亲属放2个鞭炮,人死后要洁面、净身、穿衣化妆,是由专业人士或者逝者的家人处理。穿好衣服后放入水晶棺,水晶棺摆于中堂的正中间,头向南,脚向北(要放在长者家)。将逝者睡过的被子、席子,穿过的衣物放到一边的空地上。逝者嘴里要含一小片红纸,用红枣串成串挂在逝者胸前,在要正对着逝者的方向放一面镜子和2到3个金元宝,逝者的口袋里还要放真的手机、金器的饰品和部分人民币。在棺材的两旁放几张凳子是给亲人坐的,在棺材钱放2张桌子, 继续阅读

南通如东地区殡葬习俗

| 百科

一般人快要离世之前,家属先要把逝者的衣服做好,人死后要挪到家中中堂靠墙边的地铺上,人死后要洁面、净身、穿衣化妆,是由专业人士或者逝者的家人处理。穿好衣服后放入水晶棺,水晶棺摆于中堂的正中间,头向南,脚向北,供品摆在北边,有两桌,一桌水果茶食,一桌是荤食。棺前点两根蜡烛,棺下摆跪垫,供来访者祭拜,同时请人念经,家人要守夜,一般晚上都是以打牌度过 继续阅读

南通通州地区殡葬习俗

| 百科

1、开具死亡证明
正常死亡的遗体凭医疗卫生部门所出具的“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五保户或故于家中的老人可凭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到就近的医院换取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
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或无名尸,凭区、县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办理火化手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