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南通当地的殡葬习俗差异

| 百科

一、火化前准备
相同点:
(1)、都会将逝者停放在堂中屋;
(2)、都会将逝者生前用过的东西进行处理;
(3)、逝者都会在家停放一段时间,亲人会在逝者身旁守夜;
(4)、逝者在丧事前由家人或殡葬人员帮助洁面、净身、穿衣、化妆;
(5)、在停灵的几天里会请来和尚念经,祈愿来生转世;
(6)、安设灵堂,水晶棺、遗像、香烛、棺材前有烧纸的锅;
(7)、在逝者去世的第二天,到各亲戚家中报信,黑伞要反挂在车上。 继续阅读

洛阳发现唐末宋初墓葬 古人带宠物狗聚会

| 百科

近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地产公司基本建设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壁画墓葬。初步判断,该墓葬的时代为唐末宋初。墓葬中砖雕与壁画结合完美,反映了由唐至宋墓葬在形制上、壁画内容等方面的变革。壁画上的妇人们身着带有小碎花、小圆点图案的服饰,带着宠物狗参加宴会,生活气息浓郁。

【砖雕“遇上”壁画】平面与立体完美结合 继续阅读

汉族丧葬习俗

| 百科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继续阅读

还魂习俗|招魂习俗|魂魄归来

| 百科

还魂草,又叫打不死。属景天科,多年生草本,高一到三尺。须根细,茎直立,不分枝,花期7—9月。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江苏等地。生于高山草丛中或沟边、石块中。
性味:性平,味苦涩。
功效主治:解毒、消肿、止血。治创伤、无名肿毒、蛇咬吸蝎螫。

还魂草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将其晒干后浇上水即刻还青如鲜。 继续阅读

揭秘壮族殡葬文化:“入土为安”只是开始,下葬两次还不算结束?

| 百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向来讲究“入土为安”。人死之后能够入土为安,是对他们最后的尊重。在广西壮族地区(其他省份也有少数),却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死者下葬几年之后,还得重新挖出来再葬,甚至隔几年还会再挖再葬,这究竟是为何?

二次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新石器时代,二次葬盛行于仰韶文化早、中期,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二次葬在中原地区已基本消失,但却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保留下来,尤其是我国西南,壮族地区为甚。

一次下葬,重葬礼而轻墓地
壮族人信奉祖先崇拜,人死后的第一次下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质棺材中,入土后堆成“无名墓”,仅以普通的条石作为标记,不予立碑。因为壮族人普遍认为,人初死,还是“新鬼”,灵魂没到“阴府”,也并未投胎转世。

死者新亡,葬礼是十分隆重的。在很多农村地区,入殓之后,棺材仍停置家中大堂,待风水先生看好日子(考虑到不宜停棺家中太久,一般都会择定十日之内),开设道场法事。

如果碰上炎夏,且死者生前是重病之体,停棺太久免不了会有一些气味,一般会用塑料胶布将棺材裹住。情况严重的,可以与道公商议,不等葬礼,提前出棺。农村地区,葬礼一般持续三天两夜,规模大多为“六师七道”共13人,师即“师公”,道即“道公”。

戴面具,穿师公袍的师公

道公属文,师公属武,各司其职。经文大多由道公唱诵,以超度亡灵为主。师公需要会杂技、舞枪弄棒,唱诵内容以古代名将故事为主。如死者属于意外亡故,师公还需以牛马做祭,斩牛斩马。

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师公、道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是转世轮回,如此才能保佑子孙。

壮族道公信奉摩教,摩教是道、佛结合,以道教为重

隆重的丧葬仪式过后,一般都会在卯时(早晨5点至7点)出棺,由亲友抬棺,长子或长孙执“引魂杆”,于棺前号哭徐行。对于一次下葬的墓地选择,一般都比较随意。地头、田边、荒山、野坡均可,不注重讲“风水”一说,但还是会请风水先生看方位,俗称“定坟向”。

在一次下葬至二次下葬期间,一般都会在家堂中为死者另设灵位,单独设祭。如死者未成年,就不再做二次葬,墓不立碑,家中也不设灵位。属于“湿身死”(怀有身孕)的妇女,一般也不再做二次葬。

二次下葬,泽被后世重风水
二次下葬,俗称“捡金”,一般在死者一次下葬的三至五年后。这时候,棺材内的尸肉应已完全腐烂,仅剩骨骸。开棺之时,女儿是不可直视的,必须要转过身去。如尸肉并未完全腐烂,一般会盖棺葬回原处,过上一两年再捡。

二次下葬,等如给死者挑选永久住宅,是“泽被后世”的头等大事,半点都马虎不得。课日、择地、看风水、拟碑文、制墓碑等,每一样都不可出了差错。

开棺之时,将骨骸按顺序捡出(以腰间首节脊骨为重,手脚指骨弃掉不留),以黄纸擦拭干净,用炭火烘干。数节脊椎骨,用缠有黄纸的桃枝或线香串起来,以免倒塌散乱。将整副骨架有序地放入“金坛”的坛子里,头骨放于最上,使整副骨架像是蹲坐于“金坛”之内,坛内不放任何陪葬物品。

开棺捡金与二次下葬,大多不在同一天,有时候甚至隔上一年半载。那这一年半载中,盛有骸骨的“金坛”何去何从呢?这是绝对不能往家里搬的,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山洞暂放。

二次下葬之时,以篷布遮阳,在时辰到时,由直系子孙将“金坛”下放至事先挖好的圆形“井穴”中,“井穴”底部与周边均用砖块堆砌,放好后再盖上石板,然后才堆土成墓。这一次,才能真正地立上墓碑。壮族人认为,一次下葬与二次下葬之间的这几年,死者灵魂游荡,找不到归宿。这对于死者后人而言,是一段漫长的煎熬与考验。为了了却心事,为了能让死者立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快完成先人的二次下葬仪式。

每一个壮族男性,一生中都要多次面对这样的场面,笔者作为壮族人,也经历过数次,每每感受皆不相同。只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壮族人才能更真正地了解祖先崇拜。壮族人的平和低调与敦厚豁达,也离不开这样的独特殡葬文化。

二次下葬,并不代表着结束
二次下葬之后的几年内,壮族人还会进行“探金”。一般会从墓碑的颜色上,来决定是否“探金”,墓碑以干净爽白为好,墓碑如有水渍,则担心“金坛”渗水。所谓“探金”,也就是挖开坟土,打开“井穴”上的石板,探看“金坛”之内的骨骸。

遗骨以干爽的金黄色为上佳,放心定葬无需再动。如遗骨泡水,则显灰黑色,就需要再找风水之地再葬。如遗骨未泡水但潮湿的,则显灰白色,可来年再探,以决定是否再葬。

相比起二次下葬,“探金”仪式较为简单,虽然也免不了要定时辰与前后祭拜。

壮族人的殡葬文化,离不开祖先崇拜与壮族人的神鬼观。在壮族观念之中,亲人年老正常死亡之后,都是会成为“家神”的。“家神”与其他所有神仙鬼怪不同,不管这个人在世时候是暴虐或是善良,成为“家神”之后,永远都是慈爱者。

这样的殡葬风俗背后,有着死者的心声,他们永远活在子孙的心中。但更多的,也是生者的情感表达。对于逝者,我们总有无尽的追思。

丧葬文化之献饭篇

| 百科

献饭,是在逝者将要安葬的前夜,在主祭人的主持下,逝者家族宗人的最后一次家祭活动—-这是关中中部的一种民俗。

说是家祭,其实是在主人家的院子或者门外设置的灵堂前进行。首先由主祭人发号施令“乐队奏哀乐,孝子化纸”,乐队启奏,站在诸暨人对面下位的帮助主祭的人便开始化纸,主祭人接着命令道“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男女孝子贤孙们便齐刷刷按照命令节奏跪着叩头。接下来是主祭人命令乐队登台献艺表演,乐队中的便有人出场,或唢呐、或长号、或击鼓、或鸣金,都是哀伤之音,悲催之调,但表演手法绝对是超高的。第三项就是献饭,由主祭人开始传递香蜡纸表鲜果等,一般的依次是:香支(两个一组)三次、点燃的蜡烛两根、冥币纸一沓(二三张为一沓)、阴阳水一杯、时令鲜水果八盘,主祭人将上述祭品逐一传递给男殡主(哦,有必要交代一下,在开始传递前,男女孝子们在灵堂前围成一个椭圆,男女孝子按照与逝者亲缘关系从大到小、从近到远从灵堂前跪位下去,男孝子在左列,女孝子在右列),男殡主双手接住后,在胸前做虔诚地作揖状,然后向下传,所有孝子都是同一个动作,最后又女殡主作揖祭拜完后传递给帮助主祭的人,摆放在祭桌上。接着又是化纸,献茶、献十碗饭,形式同前,不赘述。

十碗饭是有讲究的,碗是选有的一般中型碗,里边有实物装饰,碗口用红纸蒙起来,上边再用花形装饰,或者是寿星老头、老太打扮,孝子们祭拜作揖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和寿星老面对面,在传递接碗时就要注意观察,便用手转动碗的方向调节。

献完十碗饭,主祭人宣布乐队再次灵前奏乐劝饭。其用意就是劝逝者下凡用膳。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丧葬祭祀文化也在不断地衍生变化,比如开场加入报录“一通鼓、二鸣号、三鸣金”等十个环节的表演,显得逝者似乎已经从仙境飘然而来似地。

献饭已毕,便是祭奠。“三跪九叩首”、“三十六奠”、“七十二奠”,等等,就看孝子们表演了,当然最简单的就是叩三个头的礼仪。现在还有更简单的,那就是三鞠躬礼,但是在丧葬文化中,“鞠躬”一词叫叩首,而不叫“ju gong ”,鞠躬使用在婚嫁的习俗中,如同婚嫁时的“鞠躬”不能念成丧葬时的同一动作“kou shou ”一样。

中华文化的精深是由于其地缘的多样性引起的,“十里乡俗不同”便是这一道理。录下故乡的文化,在于告诫自己:我是怀有乡土遗风的粗俗之人。

灵位牌的由来竟然是这样一段故事

| 百科

,莆仙方言称为“高生牌”(取高空生存”之意,谓天堂在高处)。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动人的民间传说呢!
传说有一个后生颇为不孝,在村里口碑很不好,他母亲对他自然也是噤若寒蝉!
有一天,这个后生在田里劳作,他母亲去送饭,后生看见母亲走来,他连“裤脚”(即裤管)都未卷起便向母亲跑去…… 继续阅读

世界丧葬礼仪拾零

| 百科

冰 葬
这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后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当他们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对儿子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需要一张兽皮,儿子会意,即准备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用兽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后,儿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认为这样父亲的灵魂便可离开冰洞,升入天堂。

戴帽悼亡
戴帽悼亡这是古巴热那河流域居部分定俗。在当地,不论男女,平对任凭刮风下雨,一概不戴帽子;如果家中亲人世,则戴帽一星期丧示悼念。

架船天葬
是大洋洲新爱尔丝岛钦达须地区通行的葬礼。当地居民曲弗仪“天葬”与“水葬”结合起来,人死以后,尸体被加以装饰,放到一只小船之中,然后,人将这只盛尸船架在树权上,实行天葬。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尸体便光合腐化。别人把剩下的骨骸,或者收集起来埋入地下,或者分散到家中,或者分散到森林之中。

洞 葬
马里多贡族的丧俗。多贡人世居山区,其村落的某一处山岩项端要建有用石块垒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测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的尸体。多贡人对去世者要举行洞葬仪式。亲友乡邻攀上垒有小塔的山顶,并用绳子把尸体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达时”洞葬”就完成了,既不盖土,也不火焚。

葬礼 婚礼
法国萨芜华有罗阿勒镇的婚俗中必须举行葬礼。该镇青年男女的婚姻须得到双方家中的同意。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在订婚宴上要当众赠给未婚新娘戒指或珠宝。女方在婚前要把嫁妆送到公婆家中,婚后要与公婆一起生活,不另立门户。婚礼通常在饭店举行,酒宴席旁摆有棺材—口,宾主互相碰杯痛饮,欢声笑语不断。宴会结束,奏起哀乐,点燃昏暗摇动的蜡烛,举行安魂祈祷仪式。
仪式结束,新郎新娘走在棺材之旁放引魂,宾客在后尾随,前往河边送葬。队伍来到两边将棺材扔进河中,或是将馆材埋在田地的土穴里;以示童年的结束或是表示与单身生活告别,继而再正式举行婚礼。

一墓两碑
是美国阿米族人的葬俗。人们平时穿一身黑色衣服,而死后却全身换上白色衣服。死者在家里停放三天后才埋莽。坟墓上立两块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立在头部,小的立在足部。

死前忏悔
墨西哥阿斯特克族习俗。老人在离开人世前,要向祭司忏悔,把自己一生中所犯过失甚至罪恶全部都说来,求得神的宽恕。平民百姓要到祭司家忏梅,上层人物在自家忏悔,忏悔的日子越接近死期越好,忏悔前,忏悔者把香料入炉中,并用手指触地,表示向火神大地宣誓,接着开始叙自己的一生,交代自己所犯一切过失。忏侮完毕,祭司要对忏悔者进行惩罚,用尖尖的木刺刺穿他的舌头,有时木刺多达八十根,忏悔仪式过后,忏侮者如释重负,不再担心死后受到惩罚,可安心等待死亡了。

绝尸葬
这是大洋洲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加译尔半岛居民的葬俗。当地人认为死人的精灵会在村中游荡、作祟;因而,人死后,举行过葬仪准备下葬的时候,要将尸体加以捆绑。有的是用绳子把死者脚指缠使,也有的是用席子把尸体包裹扎缚,然后,再埋入墓穴。认为这样死人的精灵就很难出来扰乱村民的生活。

葬礼的阶级等级

| 百科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有天葬、水葬、土葬、保存干尸等多种葬法。在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土葬最为普遍。虽然丧葬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就有,但到了阶级社会才形成制度,殡葬礼仪开始复杂化,并带上鲜明的阶级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