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丧葬文化之献饭篇

| 百科

献饭,是在逝者将要安葬的前夜,在主祭人的主持下,逝者家族宗人的最后一次家祭活动—-这是关中中部的一种民俗。

说是家祭,其实是在主人家的院子或者门外设置的灵堂前进行。首先由主祭人发号施令“乐队奏哀乐,孝子化纸”,乐队启奏,站在诸暨人对面下位的帮助主祭的人便开始化纸,主祭人接着命令道“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男女孝子贤孙们便齐刷刷按照命令节奏跪着叩头。接下来是主祭人命令乐队登台献艺表演,乐队中的便有人出场,或唢呐、或长号、或击鼓、或鸣金,都是哀伤之音,悲催之调,但表演手法绝对是超高的。第三项就是献饭,由主祭人开始传递香蜡纸表鲜果等,一般的依次是:香支(两个一组)三次、点燃的蜡烛两根、冥币纸一沓(二三张为一沓)、阴阳水一杯、时令鲜水果八盘,主祭人将上述祭品逐一传递给男殡主(哦,有必要交代一下,在开始传递前,男女孝子们在灵堂前围成一个椭圆,男女孝子按照与逝者亲缘关系从大到小、从近到远从灵堂前跪位下去,男孝子在左列,女孝子在右列),男殡主双手接住后,在胸前做虔诚地作揖状,然后向下传,所有孝子都是同一个动作,最后又女殡主作揖祭拜完后传递给帮助主祭的人,摆放在祭桌上。接着又是化纸,献茶、献十碗饭,形式同前,不赘述。

十碗饭是有讲究的,碗是选有的一般中型碗,里边有实物装饰,碗口用红纸蒙起来,上边再用花形装饰,或者是寿星老头、老太打扮,孝子们祭拜作揖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和寿星老面对面,在传递接碗时就要注意观察,便用手转动碗的方向调节。

献完十碗饭,主祭人宣布乐队再次灵前奏乐劝饭。其用意就是劝逝者下凡用膳。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丧葬祭祀文化也在不断地衍生变化,比如开场加入报录“一通鼓、二鸣号、三鸣金”等十个环节的表演,显得逝者似乎已经从仙境飘然而来似地。

献饭已毕,便是祭奠。“三跪九叩首”、“三十六奠”、“七十二奠”,等等,就看孝子们表演了,当然最简单的就是叩三个头的礼仪。现在还有更简单的,那就是三鞠躬礼,但是在丧葬文化中,“鞠躬”一词叫叩首,而不叫“ju gong ”,鞠躬使用在婚嫁的习俗中,如同婚嫁时的“鞠躬”不能念成丧葬时的同一动作“kou shou ”一样。

中华文化的精深是由于其地缘的多样性引起的,“十里乡俗不同”便是这一道理。录下故乡的文化,在于告诫自己:我是怀有乡土遗风的粗俗之人。

灵位牌的由来竟然是这样一段故事

| 百科

,莆仙方言称为“高生牌”(取高空生存”之意,谓天堂在高处)。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动人的民间传说呢!
传说有一个后生颇为不孝,在村里口碑很不好,他母亲对他自然也是噤若寒蝉!
有一天,这个后生在田里劳作,他母亲去送饭,后生看见母亲走来,他连“裤脚”(即裤管)都未卷起便向母亲跑去…… 继续阅读

世界丧葬礼仪拾零

| 百科

冰 葬
这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后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当他们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对儿子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需要一张兽皮,儿子会意,即准备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用兽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后,儿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认为这样父亲的灵魂便可离开冰洞,升入天堂。

戴帽悼亡
戴帽悼亡这是古巴热那河流域居部分定俗。在当地,不论男女,平对任凭刮风下雨,一概不戴帽子;如果家中亲人世,则戴帽一星期丧示悼念。

架船天葬
是大洋洲新爱尔丝岛钦达须地区通行的葬礼。当地居民曲弗仪“天葬”与“水葬”结合起来,人死以后,尸体被加以装饰,放到一只小船之中,然后,人将这只盛尸船架在树权上,实行天葬。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尸体便光合腐化。别人把剩下的骨骸,或者收集起来埋入地下,或者分散到家中,或者分散到森林之中。

洞 葬
马里多贡族的丧俗。多贡人世居山区,其村落的某一处山岩项端要建有用石块垒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测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的尸体。多贡人对去世者要举行洞葬仪式。亲友乡邻攀上垒有小塔的山顶,并用绳子把尸体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达时”洞葬”就完成了,既不盖土,也不火焚。

葬礼 婚礼
法国萨芜华有罗阿勒镇的婚俗中必须举行葬礼。该镇青年男女的婚姻须得到双方家中的同意。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在订婚宴上要当众赠给未婚新娘戒指或珠宝。女方在婚前要把嫁妆送到公婆家中,婚后要与公婆一起生活,不另立门户。婚礼通常在饭店举行,酒宴席旁摆有棺材—口,宾主互相碰杯痛饮,欢声笑语不断。宴会结束,奏起哀乐,点燃昏暗摇动的蜡烛,举行安魂祈祷仪式。
仪式结束,新郎新娘走在棺材之旁放引魂,宾客在后尾随,前往河边送葬。队伍来到两边将棺材扔进河中,或是将馆材埋在田地的土穴里;以示童年的结束或是表示与单身生活告别,继而再正式举行婚礼。

一墓两碑
是美国阿米族人的葬俗。人们平时穿一身黑色衣服,而死后却全身换上白色衣服。死者在家里停放三天后才埋莽。坟墓上立两块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立在头部,小的立在足部。

死前忏悔
墨西哥阿斯特克族习俗。老人在离开人世前,要向祭司忏悔,把自己一生中所犯过失甚至罪恶全部都说来,求得神的宽恕。平民百姓要到祭司家忏梅,上层人物在自家忏悔,忏悔的日子越接近死期越好,忏悔前,忏悔者把香料入炉中,并用手指触地,表示向火神大地宣誓,接着开始叙自己的一生,交代自己所犯一切过失。忏侮完毕,祭司要对忏悔者进行惩罚,用尖尖的木刺刺穿他的舌头,有时木刺多达八十根,忏悔仪式过后,忏侮者如释重负,不再担心死后受到惩罚,可安心等待死亡了。

绝尸葬
这是大洋洲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加译尔半岛居民的葬俗。当地人认为死人的精灵会在村中游荡、作祟;因而,人死后,举行过葬仪准备下葬的时候,要将尸体加以捆绑。有的是用绳子把死者脚指缠使,也有的是用席子把尸体包裹扎缚,然后,再埋入墓穴。认为这样死人的精灵就很难出来扰乱村民的生活。

葬礼的阶级等级

| 百科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有天葬、水葬、土葬、保存干尸等多种葬法。在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土葬最为普遍。虽然丧葬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就有,但到了阶级社会才形成制度,殡葬礼仪开始复杂化,并带上鲜明的阶级性。 继续阅读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渔岛的丧葬礼仪习俗

| 百科

嵊泗渔岛的丧葬习俗,十分明显地继承了吴越古风,具体与宁波沿海相类似,但因地处外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又使嵊泗渔岛的丧葬习俗有其独特的悲壮凄凉之风。

嵊泗渔遍的丧葬过程中,也有筑寿域即俗呼做寿坟、送终、穿寿衣、 继续阅读

云南文山苗族丧葬习俗

| 百科

云南文山苗家若有人去世了,就要为其洗头,洗身、剃头,把稻草铺在地下,让死者仰卧在上面。

然后请来巫师,来为死者的亡灵指路,因为云南的苗族是从北面、东面迁徙来,人死了后就要把亡灵指引回祖籍去。然后请来鼓手和芦笙手,要一边敲鼓、一边吹芦笙。 继续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 百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继续阅读

清明节各地习俗揭秘

| 百科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各地习俗

大中华地区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中共执政之后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抄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林大火,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台湾

在台湾,民众由于不同的祖籍与族群(福建泉州闽南人、漳州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扫墓日期迥异,民众并不一定会在这一天扫墓(例如客家人春节开始即可扫墓,不少漳州人则流行在上巳节扫墓。)

自从政府将“清明节”订为国定假日“民族扫墓节”放假一天后,许多工作忙碌颇需假期的现代人方可配合;使得愈来愈多依其祖俗,本非于清明节扫墓者,改选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扫墓遂在台湾流行。

琉球

琉球人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拜祭完毕后家族会在祖先墓前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

其他

新加坡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