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中丧事亦称“白事”,民间丧葬多沿袭古俗,实行土葬,城市上逐渐采用火葬。土葬仪式甚繁,谓之“礼”,
古人事死如生,老人故去要祭之以礼。
寿衣
亦称老衣,每当老人到花甲之年(60岁),子女便为父母制做寿衣,一般情况下,在闰年缝制。外罩与棉衣布料忌
用缎子(谐音“断子”)、斜纹布(谐音“邪”)及毛料皮革(会意“牲畜”)。寿衣主要以棉布、麻布、绸子(谐音
“稠子”)或直纹布料,颜色多选用蓝、黑、灰色等。衬衣多用白平纹布和白绸,不缀铁质纽扣。 继续阅读
标签归档:丧葬习俗
湖北武穴丧葬风俗
老人临终前,儿孙必须在床前陪伴,为父母送终。临终时,子孙跪地焚烧“阴司纸”,然后给死者净身穿好寿衣,
遗体放在靠椅上坐着,双手捏饭团,双脚踏青砖,面前摆香案由儿女或媳妇守护叫“接香”。然后派家人赴亲友处报
丧,亲友接信后速往吊唁.送挽联吊幛,死者遗体装棺入殖后,棺木一般在屋内停放3天.老人死后第三天请道士为死
者安灵位。入夜,由孝子捧茶绕村而行,边走边喊“某某回来喝茶,莫在路上买茶喝”,称为“叫茶”。
送葬时,孝子披麻戴孝(全身穿粗麻白布衣,头戴纸制麻冠,两耳吊棉球).其余直系亲属则搭白布巾,孝子拿哭丧
棒俗称“棍子棒”,抬棺上山叫抬丧,一般8至16人。棺木“落井”前,先用大锅煮的粘米丸子,加些粉条肉汤,放在
井下,让村中小孩抢食,叫“抢丸子酒”。下葬时,孝子跪在坟前,人们用土洒其身,葬毕,请抬丧者吃大块肉.葬后
3天.上坟覆土。老人死后第“七天,请道士做法事安抚亡魂,称“做七”。第一个7天为“头七”,以后每隔7天做一
次,至七七四十九天,做“满七”为止。“七七”之内,孝子蓄发不剃,称“蓄七”。每餐吃饭时为死者摆上碗筷,称
为“叫饭”。
民国以前,子孙须为父祖守孝.凡在外为官的都得辞官归家守孝3年,全家不婚不嫁,有的孝子还在父母墓前搭一
茅屋,粗茶素食,守墓3年。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明代邑人史玉明,母卒,居墓,守丧时有虎患,人们劝他不要
守,他不听,结果被虎吃掉,后人为他立碑,叫“孝子碑”。
上述俗规多见于富户,贫寒之家多薄棺掩尸,隔夜即葬,也不停业守孝。1923年,辛亥革命元老居正母亲逝世,
在居买下的武穴郊区一块墓地安葬,在墓地侧建一青砖瓦屋,以备子孙祭祀时歇息、吃饭之用,并请族人代为看守。孙
中山派人送资千元,代为致祭,并写祭文,镌在墓前石碑上。国民党要员不少人前来吊唁。
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丧葬礼俗发生很大变化。提倡厚养薄葬。老人在生前,后辈好好奉养好老人,使其颐养天
年,死后,丧事尽量从简。死者入殓,3天内即送葬,不看风水,不穿孝服,也不请道士安灵、“做七”,农村仍遗留
分白布“散孝”和系手线致哀的习俗。
城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多为死者送花圈开追悼会,农村很少实行。
吉林白城丧葬习俗
白城境内居民多由北方数省居民移居构成,回族除外,其他民族丧俗大同小异,有停灵(小殓)、守灵、治丧、入
殓(大殓)、辞灵、出殡、祭祀等。
停灵
耄耋老人或重危病人油尽灯枯弥留之际,均要先穿好自己缝制或购买的寿衣,称“装老衣服”。寿衣多用黑色、蓝
色、白色布制作,忌用颜色鲜艳的花布,忌讳晚辈出“花子”(乞丐)、出花(天花)或犯“桃花”(红杏出墙);忌
穿缎子衣服,缎子谐音“断子”;忌穿半截衣服(短内裤或背心、坎肩),取意家族薪火相传永远不衰;忌穿皮毛制
品,怕来生转世托生披毛戴角的动物。鞋底绣上或画“登天梯”或“莲花”,取早登极乐,成佛做祖之意。一般男戴六
块瓦疙瘩帽,女束发别簪,也有戴帽的。
头枕“鸡鸣枕”,用白布做成三角形,内填黄土,一侧顶端缀一块红布,状为鸡冠,一侧顶端缀几条黑布,象征鸡
尾。鸡鸣枕警示亡灵,勿迷心窍。一切就绪,移至事先搭好的灵床上,俗称“排子”。“排子”上铺黄面白里或红里的
褥子,取“铺金盖银”之意。“排子”用林板、对扇板门或用秫秸扎制,农村因条件限制,多用后者,城镇则多用木
板。根据逝者的身份、年龄,“排子”有高有低。“排子”均头高脚低,头冲里脚冲门,怕死后亡灵出不去。
治丧
治丧一般三至五天,也有七天的。治丧期间有能力的家庭均搭灵棚。每天均要到土地庙“报庙”。有一老者左手提
灯、右手提壶,内装流水、中加少许饭,带领死者亲属报庙“送浆水”。习惯是汉族哭外、满族哭回。男女至亲均要戴
孝。汉族男穿孝衫,不论男女均系“孝涤”,用苘麻反撇搓绳约一米五尺左右,一头系在腰间,一头拖在地上。满族丧
服之外腋窝下,再加一幅白布为“摆”,后背加一白布曰“揹”。男系白布腰带,头戴镶白布边孝帽,女头戴孝包头,
后垂两穗,用白布系发根。满族丧俗在院中“索伦杆”上挂红幡,将三尺红布左右各扯开三寸左右的布条,并不扯断,
用剪刀在下面剪去一块比中间略短,下接黑布作为五指状黑穗,中幅下边镶锯齿状黑穗。红幡顶部连在一个黑布做的三
角形幡头,呈“巾”字形。孙辈、曾孙、玄孙均戴彩孝,分别加红布、黄布、蓝布条以示区别。彩孝源于满族八旗的
黄、红、蓝。鞋面均要蒙白布,二老走一人者,蒙半面,全走者皆全用白布蒙上。
灵幡
死者均要备“灵头幡”,亦称“引魂幡”,乃是告示作用。见幡尾、幡身可知死者是男是女,根据璎珞流苏可辨年
龄大小。出殡时灵幡高挑,行人远远见之,即使官宦之人也要下马,停轿避之道左,不与死者抢行,此即“先死为大”
之说。死者停止呼吸后至出殡前,每天均要按饭时焚烧纸钱,要将烧化的纸灰包裹起来,男单女双,入殓时放在棺中带
走。
辞灵
出殡前一夜晚要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死者的年龄、家境、人丁兴旺程度有繁有简。辞灵仪式分祭祀、宣读祭
文,点主,过金银桥等形式。宣读祭文后,即在僧道的诵经声中走金银桥。金银桥是临时用木板搭成的拱桥状,农村则
用两辆花轮车车辕对接、固定绑牢,用木板连接两车后辕用木板斜铺接地。金银桥均用白布遮幔,中间用黄布纵铺,意
为铺银走金。孝子背负马鞍、口衔马嚼在经声佛号中由寺庙主持带领匍匐跪行,马鞍上驮死者神主牌位。众亲属尾随其
后,此举孝子做牛马亲送父母过奈河之上的金银桥,向已故父母赎罪,并可免死者之罪。
出殡
第二天上午为亡灵出殡。出殡前,煞扣钉棺,煞扣前死者子女、孙辈及至亲要跪在棺前,木匠持斧高喊:“孝子灵
前跪,亲友两边排,现在就盖棺,亡灵躲钉来”。出殡时根据寿材大小,厚薄,分别有16杠、24杠、32杠、64杠不
等,称“抬重”。在农村则由屯中邻居、亲友担任。在城里则请专司此职的“杠子房”负责,故民间有“属杠子房的
——能抬杠”的歇后语,“抬重”不论墓地远近,忌棺材底与地面接触。接地即为到地方了,故有“生灵不落地”的民
谚。有的墓地远在百里之外,中间需要打尖吃饭,则用事先备好的木墩、三脚架垫住寿材。土葬都要备“引魂鸡”,灵
幡前引、沿路抛洒纸钱,称“陌路钱”或“买路钱”。境内忌妇女进入坟地。
境内实行殡葬改革后,死者多为火化,取缔土葬,各殡仪馆均建骨灰存放室保存骨灰,农村虽然实行遗体火化,但
绝大多数采取将骨灰安葬在集体公墓或祖茔。在殡葬时间上,境内受外来丧俗影响,均采用“七不出、八不葬,若葬三
六九(旧历时间)”。
净宅 灵柩出殡后,要对死者生前最后住地,用五谷粮抛打除殃净宅。
祭祀
民谚说:“人活着没日子,人死了有日子”。意思是说人死后都要沿袭民俗按固定日子祭奠,如三天圆坟、头七上
望、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三周年。境内颇重视三天圆坟、头七、五七、百日、周年之祭。
圆坟 入土后第三天为圆坟日。所谓圆坟即将出殡时挖出的余土回填坟头。
上望
传说人死后七天到望乡台回望故园,才知幽明永诀、回家探视过后泉路茫茫再无归期。七日晚在死者最后居住之
处,设酒筵、烧香、点蜡祭奠亡灵,并用秫秸扎一梯子放在烟道之下,俗传房屋内室不对烟囱即缘于此说。
境内重视五七之祭,上坟祭奠、焚烧“五盆花”及其他纸扎品。有“长五七,短百日”之谚。此语意为在五七、百
日当祭之日因天占或家中已预定婚嫁吉期,可通权达变更改日期。
百日 逝者去世百天时,家人到坟上烧纸钱。
周年 境内颇重视死者一周年、三周年之祭。一周年为“小祥”;三周年为“大祥”之日,孝子除服,多于此日设
筵招待亲朋,亦有贺仪回赠。
下葬后回家为什么不能回头?
“孝子不回头”是汉族的习俗,意思是孝子若回头就会跟着走(死)了!,不但出殡时不能回头,就在装殓时给死
者穿的衣服也不能带有口袋!意思是决不能让死者带走任何一代人! 继续阅读
广西全州丧葬十大古传仪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州一些古代丧葬仪式逐渐淡化和革新。然而,先辈承传了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古丧仪式应该记录
下来,他毕竟曾是该地一种传承了千年以上的文化现象。
一、特别看重的“老屋”
全州人称棺材为“老屋”,意为老人去世后到阴间的屋。这“老屋”特别讲究,在古时,老百姓家里不管再穷,老
屋是定要早早预备的,有的老人虽然在90岁才去世,或许在50岁时就备好了。过去的老人一般过了60岁就非备不可,
或许还更早些。你可到农村去看,村中的闲房里,到处都找得着预为老人准备的“老屋”。 继续阅读
广西忻城丧葬习俗
病人在弥留之际,子女将其从床上移到地面草席上睡,以示死后不背床架到阴间。病人死后,孝男孝女给死者浴
尸,用湿毛巾象征性地在死者胸、背各擦三次,然后把死者眼皮合上,以示死得瞑目。
浴尸毕则穿好新置衣裤鞋袜,将遗体脚朝大门,以示阴魂方便出门,然后盖上被单,落下蚊帐,不让猫狗跳过遗体
之上。这时,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头裹白巾,脚穿草鞋,手腕分男左女右圈上白线,守候在遗体旁。另派人持公鸡一
只,酒一瓶,香蜡、钱纸少许,前往舅家报丧,俗口“报祖”。舅家见到“报祖”,相邀族中亲人前来吊丧。吊丧人到
来时,孝男孝女跪在门前痛哭“迎祖”。 继续阅读
湖北竹溪丧葬习俗
死者、丧事礼称
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
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西游”等。老年人
丧事称“白喜事”、“后事”。对死者家属称死者、丧事,与自称相同。诙谐称死亡“不吃饭”。
丧葬方式
竹溪县是国务院和省政府划定的土葬区域,沿袭土葬习俗,信奉“入土为安”、“落叶归根”。即使死于异乡遗体
火化,仍将骨灰盒接回故里,置入棺材土葬。 继续阅读
陕西铜川丧葬习俗
陕西铜川丧葬习俗
初丧
人死后先为死者穿着寿衣(老衣)。一般男子穿衣、袍、褂等最多7件,女子则以5件为度,谓之“小殓”。之后,
在炕下烧纸,移尸灵床,铺以能响动之草,面盖白纸,谓之“苫脸纸”。灵床停堂中至第三日下午入殓。棺内下垫黄
土,上铺红褥,两旁用纸包香末或柏树叶垫实。尸体上再盖红单,并用新棉花蘸酒拭死者面孔,最后盖棺,谓之“大
殓”。 继续阅读
安徽萧县丧葬习俗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
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专
供烧纸之用,叫“劳盆”。砍二尺长的柳棍,每个儿子一根,周围缠以白纸穗,叫“哀棍”。死者的儿子叫“孝子”。 继续阅读
回族礼仪:洗亡人的方法
回族特别讲究礼仪和礼节,每个细节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回族人死后称为“归真”,回族有为亡人净身的习俗。
1、如何洗亡人
(1)给无大净的亡人或亡故的月经期妇女用水洗周身一次为当然。洗时,把亡人放在高处,脱掉衣服,用布遮住
羞体为可佳。小孩则不然。受丧主委托的人才能洗亡人。洗亡人的人应该是可靠、诚实、善良的人。以便他表扬亡人的
优点,遮盖亡人的缺点。《伊本·马哲圣训集》中记载:穆圣说:“让你们中诚实可靠的人给亡人洗大净。”被委托洗亡
人的人举意为当然。首先他轻轻的挤压亡人的肚腹,以排出亡人肚腹中的污秽物。再戴上手套擦洗亡人的羞体,因为用
手直接触摸亡人的羞体为非法。然后,给亡人做礼拜式的小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