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均院士逝世

| 讣闻

李吉均,男,汉族,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县,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在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中影响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提出了“季风三角”概念,生动刻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空间模式。兰州7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1日2时07分在兰州逝世,享年87岁。

农村殡葬改革方案优化与推进的建议

| 要闻
由于经济发展及传统观念等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土葬、骨灰装棺二次再葬等陋习屡禁不绝、传统殡葬习俗花费巨大,挤占宝贵的土地资源。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为此,民政部门出台了有关殡葬改革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通过拆除违规坟墓、薄葬思想宣传、违规土葬行为起棺火化、建设公益性公墓等举措,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高火葬率、摒弃厚葬薄养、建造大墓豪华墓、游丧闹丧、坟墓围村等陋习。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运动式”的做法,造成了不良影响,伤害了一些群众感情。因此,要全面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破除殡葬改革难题,促进殡葬管理、殡葬服务与殡葬改革协同并进。

云南文山苗族丧葬习俗

| 百科

云南文山苗家若有人去世了,就要为其洗头,洗身、剃头,把稻草铺在地下,让死者仰卧在上面。

然后请来巫师,来为死者的亡灵指路,因为云南的苗族是从北面、东面迁徙来,人死了后就要把亡灵指引回祖籍去。然后请来鼓手和芦笙手,要一边敲鼓、一边吹芦笙。 继续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 百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