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从事入殓工作的第11个年头,2600次的体面告别

| 百科
宋丙彦的工具箱
除此以外,遭到逝者家属不理解、不尊重、质疑甚至辱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一些家属看到我时,会觉得我这么年轻做入殓工作,不靠谱。但最后我往往会用丰富的经验取得他们的信任。” 宋丙彦对社会的刻板印象感到无奈,“但我还是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为刚遭遇亲人去世时人们往往最惊慌、最需要安抚,尽快当面安抚的效果是电话沟通比不了的。” 继续阅读

民政部:今年将修订《殡葬管理条例》

| 百科

据民政部官网消息,8月19日民政部正式公布《民政部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2022年立法工作具体安排:法律(4件)、行政法规(3件)、部门规章(3件)。文件明确,今年将修订《殡葬管理条例》。文件要求,各相关业务司局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意见,注重立法效率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立法任务。 继续阅读

昆明市殡仪馆关于加强近期疫情防控的通告

| 百科

尊敬的市民朋友、服务对象:

近期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发生本土疫情且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态势,当前昆明正值旅游高峰期,人员流动较多,根据《关于调整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昆应疫指通(2022)39号〕文件精神和市民政局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为切实保障广大市民、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疫情防控工作温馨提示如下: 继续阅读

魂归故里 落叶归根——襄阳市殡仪馆举行环保生态安葬共祭仪式

| 百科

8月11日,以“魂归故里 落叶归根”为主题的环保生态安葬共祭仪式在市殡仪馆举行。共祭仪式现场,工作人员身着汉服,以“祈福致默、致共祭文、行躬礼敬”等七个环节庄严朴素地进行。此次活动秉持“固本思源 敬祖尽孝”的理念,坚持树立厚养礼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理念新风尚,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市殡仪馆表示

今年中元节为115位有名无主骨灰举行集体安葬仪式,以礼祭祀,依俗落葬,寻找生命最后的归宿,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同时也向前五届逝者们表达追思缅怀之情。

8月12日,在归山名人文化公园惠民殡葬纪念园,工作人员通过庄重肃穆的仪式,将115位逝者的骨灰深埋于花坛内。这些骨灰将会与芳草绿树为伴,回归自然。

近几年来

市殡仪馆一直致力于推广绿色殡葬理念,在殡葬开支上,鼓励市民采用“草坪葬”“壁葬”“花坛葬”“树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方式安葬骨灰,节俭办丧,不盲目攀比;在安葬方式上,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目前,归山名人文化公园有壁葬、树葬、花坛葬三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公墓壁葬区依墙而设,骨灰盒被放入墙壁排序的格位中,格位用石材板封闭,并在石材板外表面刻上逝者姓名,供亲属祭扫;树葬是“以树代墓”,在公墓的特定区域为逝者植一棵树,在树前挖土坑并将骨灰直接埋入坑中,除了留下一小块标识牌外,不单独做坟头或者立碑;花坛葬、草坪葬与树葬类似,是将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盒后,埋入花坛或草坪土下。

市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随着社会的进步,节地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本次活动以社会公益为出发点,秉承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原则,承担让无主骨灰“终至所归”的社会责任,以庄重的生命礼仪向社会奉献一片爱心。

此次活动共为115位逝者提供无条件、全免费生态草坪安葬,树立了生态环保的社会风尚。下一步,市殡仪馆将大力推广生态安葬方式,积极倡导,广泛宣传,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得到更多市民的认可。

癌症能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吗?这些案例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 百科

大众一般认为癌症不会传染,因此浪漫影视剧里的悲情角色们会患上各类白血病胃癌和脑瘤,而不是猪流感这类听名字就很强大又土气的传染病。亲友们也不离不弃不戴口罩,与患者拥抱亲吻一起吃泡菜,完全不担心剧情会走向《釜山行》。

那么,癌症真的不会传染吗?

影视剧是对的。(全文完)

……除非悲情主角是失散已久的兄妹。那就涉及到极端情况了。

健康人确实不会轻易从癌症患者那里“传染”到癌症,但是,在极端情况下,癌症是有可能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并在新身体中继续生长发育的。

一名53岁的女性器官捐献者,在2007年因脑卒中(又称“中风”)去世后捐献出肾脏、肺、肝脏和心脏供移植。16个月后,移植了肺部的女性患者发现自己身患肿瘤,且已经蔓延转移到肺部、骨头和纵隔淋巴结。她在一年后去世。对特异性DNA序列的分析显示,这些转移癌细胞来自于原捐赠者。

医疗人员觉得始料未及。

按规定,患有侵袭性和活跃恶性癌症的人是不能捐献器官的,这名供体没有患过可察觉的癌症,全面的身体检查也未发现癌组织,这些检查包括了全身体检、实验室化验、腹部和心脏超声、胸腔X光,以及支气管镜检查等。但医护人员当时并不知道,捐赠的器官中竟然暗藏着检测不到的癌细胞。

他们联系了还活着的其他接受移植的患者做检查。结果非常不幸:分别移植了左肾和肝脏的两名女性也在体内检查出了癌症,并在几年后相继因为癌症去世。移植了右肾的32岁男性患者也于2011年在体内检出了转移性乳腺癌细胞,并因此接受了一系列治疗。截至2017年4月随访时,该患者尚幸存,并在等待再一次的肾脏移植。

这是2018年刊登在《美国器官移植杂志》(Am J Transplant)上的论文,这个极端的案例也是首次报道的由一个供体导致多个受体罹患肿瘤的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癌细胞能躲过移植时的检查,可能是因为供体内的癌组织还小得难以用常规手段检测到,但已经发生了转移,躲藏在被移植的器官中伺机作乱。

这种游离的肿瘤细胞并不罕见。在1期乳腺癌中,就可能已经有循环肿瘤细胞存在,它们随着血液循环游走于体内,一些利用血液而非组织活检的癌症筛查就是基于这点。

当免疫系统被打压,

癌症有了可乘之机

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接受移植而产生固体肿瘤(相对于血液和骨髓类癌症的“液态肿瘤”)的几率是0.01%~0.05%,也即不大于万分之五,这说明在器官移植时的预防性检查手段是基本有效的。英国有几项研究曾显示,几百例由癌症患者捐赠的器官并未给受体患者带来癌症,这意味着,部分癌症患者的器官也有可能用于移植,因此有扩大器官资源的潜力。

中国有超过15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美国也有超过10万人在等待名单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显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和所捐献器官的比例为20:1,还存在极大的缺口。所以,如果癌症不传染,对于等待移植的患者来说是极有意义的消息。

不过,英国这几项研究中供体所患的癌症主要是原发性脑瘤,本来就是不大会转移到其他器官的类型,所以其他组织有癌症的患者在捐赠器官方面还是会受到限制。

但在那些确实因移植而患上癌症的案例中,为什么癌细胞在供体的体内没有蓬勃生长,等到被移植后才兴风作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没有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接受移植后的受体需要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来压制自己的免疫排异反应。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内建防御系统,功能是识别并防御外来物质——比如病毒和细菌。对于移植的器官这种东西,免疫系统也不知道它是来救命的,就会将其识别为外源物质进行攻击,导致移植排异反应。为了帮助身体接受移植器官,需要抑制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常常是通过药物,有时候也会通过手术。

内部防御被压制,对于癌细胞来说可谓天时地利,它们于是趁机作乱。

除了免疫抑制患者,还有一些人群也有较高风险被“传染”,包括免疫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者免疫力缺陷(比如艾滋病患者)的人群等。

多亏了免疫系统,

人才没被癌细胞轻易打倒

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原癌基因以来,人们对癌症的生物分子学根源的认识突飞猛进。癌症本质上是由基因异常所导致的。一个健康成人每分钟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细胞在更新换代,这么大数目的复制和分裂,有些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出点问题也比较正常。

能让基因出问题,最终导致癌症的因素有很多,基本上都是让肥宅快乐的事……包括过度晒太阳(皮肤癌)、吸烟(肺癌)、喝酒(肝癌)、撸串(胃癌和肠癌)、喝奶茶(糖尿病和胰腺癌)以及慢慢变老(各种细胞分裂错误积累性癌症)。

为什么世界这么凶险,我们却并没有像川久保玲的“肿块”系列作品那样满身肿瘤呢?因为免疫系统不光能识别细菌病毒和隔壁老王的肾,也能识别体内的“非我”——比如说癌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快速而凶猛,能直接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目标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以及不正常的细胞。癌细胞就相当不正常。像NK细胞(自然杀手细胞)等细胞就能查杀癌细胞。而适应性免疫系统则要通过抗原和受体的反应来识别对象。杀手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能杀灭癌细胞、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其他受损的细胞。

但很多看似身体健康,免疫系统没有缺陷的人也患癌症了啊~

为什么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消灭自身的癌细胞?

一个可能是癌细胞发源于自身,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有可能将其认定为“自我”而不让杀手T细胞攻击它们,避免对平民滥用警力。

另一种可能是癌细胞伪造身份让免疫系统认不出来。每个细胞都其身份证(表面的特异蛋白抗原),没有身份证的会被NK细胞清除,身份证跟数据库对不上号的会被T细胞清除。科学家发现,癌细胞能下调表面抗原,让身份证上的照片变得模糊,成为没有特点的网红脸,有时候能逃脱NK细胞和T细胞的围剿。

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癌细胞进化出了特殊手段,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杀伤。人体自身存在对免疫系统的逆向调节机制,也即免疫检查点这类“刹车”。如果踩下T细胞上的刹车,就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癌细胞利用这一点,表达那些能踩刹车的蛋白来逃避T细胞清除。科学家发现这一点后,利用药物不让癌细胞踩刹车,从而让T细胞尽情奔放,攻击力+999,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临床收益和漫长的生存期,这就是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调节免疫检查点的癌症疗法”。

打架斗殴让癌细胞扩散开来

除了移植,癌症还能在别的情况下传染吗?技术上来说,能,而且还有两种传染途径,但机制大相径庭。

第一种,是癌症本身在免疫背景极其类似的个体中传染。科学家在袋獾中就发现了这种现象。

袋獾是种有袋类食肉动物,现今只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因此又有俗称“塔斯马尼亚恶魔”。它们长得像是老鼠和狗熊的杂交,个子不大脾气不小,找食打,占地打,连交配都打,打起来像磕了浴盐似的喜欢撕咬对方面部。

塔斯马尼亚岛上的袋獾在1.4万年前就已经存在,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隔绝在孤岛上,因此现存袋獾之间的亲缘关系有点拖泥带水。十几年前,定点监测发现,有上万只袋獾患上了面部肿瘤(DFTD),这种肿瘤分布在袋獾的面部、头颈部和口腔中,让其进食困难。受影响的袋獾大多在12~18个月内死亡,估计使其数量下降了80%,有些地区达到惊人的90%!

十室九空,这很让人惊恐,难道这种癌症是会传染的吗?科学家采样研究,发现这些袋獾的面部肿瘤具有一样的遗传特征——癌细胞的特性就是不羁,生存压力的大风越狠,它们的心越荡,遗传物质常常变异得乱七八糟的,但这些袋獾的肿瘤居然都有相同的染色体核型,说明很有可能是起源于同一只袋獾。后续的DNA分析等都支持了这一推测。

科学家推测,可能因为这类肿瘤细胞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在袋獾的日常撕打中落入对方面部伤口,并落地生根在一只只袋獾面部生长起来,让整个群体看起来非常硬核。怎么看,这都是癌细胞达成破碎虚空成就,从一个个体传播到下一个个体的“传染”行为。

这类肿瘤(DFT1)发源于一只雌性袋獾的神经膜细胞,扩散到全岛。后来发现的第二种袋獾面部肿瘤(DFT2)发源于雄性袋獾,主要局限在岛的东南区域。

关于袋獾的面部肿瘤,从1996年得到报道以来,已经有超过350篇论文。有趣的是,虽然癌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经常不稳定,但DFT1的基因组达到了某种稳态,让其能在长期传播中保持自身特点。这种稳态在大多数肿瘤中都不存在。

除了袋獾,科学家还在另外两种动物中发现了能传染的癌症,一种是狗的犬传染性性病肿瘤,一种是实验室仓鼠中传播的人工肿瘤。而前者和袋獾的DFT1相似,也在长达一万多年的传播中表现出了某种染色体稳定性,这说明,即使是对于破破烂烂的肿瘤基因组,演化的生存压力也能筛选出最重要的生存基因。

但不要恐慌。癌细胞在体外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东西。单个细胞在体外都很脆弱,太容易杀死了。袋獾面部肿瘤这种传播途径,首先要有大量癌细胞交换,然后要有存活的癌细胞进入传染对象的伤口,最重要的是,受体的基因型要与供体足够相似——比如隔绝在孤岛上近亲繁殖几千年——才能让癌细胞在新环境中扎根并生长。

对于人类来说,从路人身上传染到癌症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有兄弟姐妹近亲患了癌症,只要不跟他们玩搏击俱乐部,应该说也几乎绝无传染可能——除非有科学家搞事。

据记载,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医生曾经将一名50岁女性所患的黑色素瘤移植到她80岁母亲身上,原因是“为了科学”……

那是生物医学伦理学还未发展完善的黑暗时代,人体实验缺少监管,那时候正好也是器官移植学科迅猛发展的年代,1954年人类第一次成功进行活体肾脏移植,1967年第一次心脏移植。在1961年进行的这项实验,本意也是为了弄清楚处于不同时期的癌症对移植的影响。可惜的是,女儿在一天后死于肠穿孔。母亲也在15个月后死去,黑色素瘤已经在她体内肆虐,并转移到肺、肋骨、淋巴结和横膈膜。

这个案例中,女儿和母亲的基因型足够类似,让肿瘤有容身之地,并且母亲年事已高,所以未能幸免于难。这种试验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病毒也可以成为癌症元凶

癌症的第二种“传染”途径,是较为间接的途径,也即通过致癌病毒传播。但如要抠字眼,这里只是致癌物在传播,它们引起的癌症本身没有传染性。

1909年,就职于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佩顿·劳斯(Peyton Rous)研究了一只在历史上留名的芦花鸡。他从鸡身上切除了肿瘤,将肿瘤滤过液注入其他母鸡身上,发现能在健康母鸡身上诱发肿瘤。后来发现,这是由名为“劳斯肉瘤病毒”(RSV)的逆转录病毒引起的肿瘤,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证明癌症可以籍由病毒感染传播。

后续研究发现,RSV能致癌,是因为它含有一段从鸡细胞的基因组中偷取的序列。这段序列原本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被偷走后变成了癌基因。RSV在宿主体内复制时,能将自己的遗传信息整合进宿主的基因组,此时犹如胡乱连接线路,许多情况下都是此路不通,因而无害,但有时会正好将癌基因置于强有力的开关之下,从而让细胞生长失控,最终有可能形成癌组织。

研究表明,逆转录病毒在鸡、鼠、猫、猴等多种脊椎动物中都能引起广泛的癌症。人类也不能幸免,曾有报道说有两种病毒和人类的某种淋巴瘤及前列腺癌有关,但感染机会都很低。

相较于这两种逆转录病毒,有种病毒和癌症的关系更明确,那就是能诱发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

据WHO统计,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虽然大多数HPV感染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持续的HPV感染可导致异常宫颈细胞生成,达到一定比例后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据估计,99%的宫颈癌都与HPV感染有关。HPV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除了宫颈癌,还可以引起男性和女性的其他类型癌症,包括肛门、生殖器,头颈癌和生殖器疣。因此,不论性别,在有初次性行为前接种HPV疫苗都能有效预防这些癌症——并不是预防癌症本身,而是预防导致癌症的病毒感染。

不过,一些临床前的癌症疫苗研究已经展现出了极鼓舞人心的效果,再过几年,可能一些癌症本身也能被疫苗预防了。

总而言之,癌症不会传染给个体差异大的健康人,免疫缺陷的人群有一定风险,某些有传染性的病毒可能导致癌症,但其导致的癌症本身没有传染性。如果再生医学进一步发展,器官来源进一步扩大,“因为器官移植而患癌”也会成为过去式吧。

长青陵园全面开通预约服务的公告(必读)

| 百科

尊敬的客户:

随着疫情日趋向好,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结合行业实际,满足客户需求,7月1日起逐步恢复线下相关业务。为了安全有序的服务广大客户,长青陵园全面开通预约服务。扫墓、落葬、办理业务都需提前在长青陵园公众号预约,凭预约号入园。

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扫墓预约服务

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扫墓仍然需要在“苏城云祭扫”预约,前往现场祭扫的人员可登陆微信公众号“长青陵园”,进入“预约祭扫”进行预约。可预约未来10天,因为疫情关系,每天数量有限,约满为止。每位预约成功者最多可携4位亲属同行。对于使用手机网上预约有困难的老年人等群体,开通电话预约服务,无预约不接受现场祭扫。

二、落葬预约服务

有落葬需求的客户,请至少提前3天长青陵园公众号预约,每天落葬数量有限,约满为止。我园仅且接待成功预约落葬的客户,谢绝无预约直接来园办理落葬的客户。

三、办理业务预约

有办理刻字、瓷像、骨灰寄存等需求的客户,请至少提前1天在长青陵园公众号预约,凭预约号进入长青陵园办理各项业务。

四、入园要求

1、来园客户须带好身份证、墓穴证,全程佩戴口罩,入园时需出示预约码、健康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配合测温。严禁人员扎堆聚集,减少逗留时间。苏州大市以外来(返)太人员须提前登录微信“娄城防疫”小程序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向公墓所在地的村(居)报备。处于隔离管控期的入境人员或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返)太人员,不得进入殡葬服务场所;处于居家健康监测期的人员不得进入殡葬服务场所。

2、我园已全面禁燃禁放,园内禁止焚烧物品,不再提供锡箔桶和临时焚烧点,请予以配合。

以上措施自2022年6月30日起实施,后续我市将根据疫情形势和国家、省相关防控要求,及时动态调整相关防控措施。敬请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

长青陵园
2022年8月18日

 

近阶段国内多地疫情又有反复,我园呼吁广大客户近阶段非必要不要来园,及时关注最新防疫政策,在当前形势下,现场祭扫只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做好自身防护,确保身体健康,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北海市殡葬管理所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 有序恢复殡葬公共服务

| 百科

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工作要求,结合殡葬工作实际,北海市殡葬管理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序恢复殡葬公共服务,确保群众服务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一是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认真谋划,积极有序做好恢复服务秩序相关准备工作,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人,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到馆群众的体温测试和健康码检查,引导群众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严格佩戴口罩,尽量缩短办事时间,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是加强服务设施设备消毒。做好业务区域、服务区域、办公区域的通风、清洁消毒工作和服务设备的安全检查和测试。对业务大厅、公共卫生间进行全面的卫生清洁和消毒处理,对接触较多台面、门把手等进行擦拭消毒处理。实行即时消毒措施,对业务洽谈等服务场所的即时消毒措施,每使用一次便进行卫生清洁和消毒处理。
三是继续实行限时限流服务。采用电子屏、告知书、电子喇叭等形式,温馨提示群众办事流程,引导群众采取服务预约、错峰到馆,减少等待时间。进一步强化业大厅等限流措施,做好业务办理、吊唁等人员分流、疏导工作,避免人员聚集。自8月16日起,丧属分批进入,每批次总人数不超过5人,入馆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四是着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所领导班子强化底线思维,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狠抓日常安全管理责任制,深入细致排查各种安全等风险隐患,进一步规范殡仪服务内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力为群众提供规范优质殡葬服务。
结合北海市疫情防控形势和殡葬工作实际,北海市殡葬管理所将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强化职工工作纪律,履行工作职能,落实工作制度,提高服务品质,规范服务行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殡葬服务工作。

开封市殡仪馆传达学习贯彻市民政局系统巡察整改动员会议精神

| 百科

8月18日,开封市殡仪馆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市民政局系统巡察整改动员会议精神。会议由支部书记魏纲同志主持,领导班子成员、各班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中共开封市民政局党组关于成立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中共开封市民政局党组关于印发<市委第四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及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市委巡察办主任、二级巡视员蔡建春在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察反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权在市民政系统巡察整改动员会上的讲话精神。

会议强调,一是要强化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站位。要切实增强抓好市委巡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党组关于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实行“挂图作战、对标推进”。把整改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对照市局《整改方案》,逐项列出整改清单。对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行立改、不等不拖,尽快取得成效;对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要逐个明确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整改一个,销号一个,绝不搞形式、走过场。三是要坚持举一反三,持续巩固整改成效。在抓好集中整改落实的同时,要举一反三,认真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逐步完善各类工作制度,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把巡查整改成效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单位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职工大学习 || 初心如磐 走向未来

| 百科

习总书记强调,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要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开创新时代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新局面。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了进一步鼓励引导广大工会干部职工坚定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明确组织属性,牢记初心使命,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会开展“喜迎二十大 职工大学习”视频接力活动,深入挖掘党史、工运史内在联系,学习了解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华全国总工会举行的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主要事件、典型人物。本期由上海颛桥寝园工会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