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合肥民间除生贺寿庆外,举办丧事,亦被视为大事。其一,老人死后,家人必要为其备办棺材装殓。棺材,又
称寿材,喻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寿享天年,而且被视为人生
一大喜事。故民间又有将棺材戏称为“嫁妆”的,将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为喜,视为值得庆贺的“白喜
事”。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
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若遇老人过世之丧事,家人要在老人咽气后,立即通知至亲好友,俗称“报丧”。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
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
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继续阅读
饶平旦家的丧葬习俗
饶平县松林镇现有旦家四十多户。他们的丧俗,昔年行水葬,为死者穿寿衣,男七至九件,女则双数。然后,买棺
入殓,扎石沉海。
后改土葬,人死于那个港口就葬在那里,而船上设灵,唱哀歌,做七个“七”。
头个七,用活鸭扎绳游海,称“引魂”。此后,又将死者大衣张于竹竿上,内吊白公鸡一只,等鸡啼时,即放下拜
灵,叫做“返魂”。
做完“七”后,便将大衣焚化,杀鸡。鸡要保持原骸,以报死者之恩。
潮汕的丧葬习俗 用死人的裤子围米缸
从前潮汕的丧葬习俗,有一件事今天讲起来,也许令人感到恶心。那便是,死者咽了气,家属给遗体换上寿衣,脱
下一堆脏衣服,其中一件裤子,要立即拿去围米缸。而在一般情况下,病人进入弥留之际,已大小便失禁,断气时已秽
物尽出,那条裤子也难免沾上屎尿,臭不堪闻。可是,这条污秽的裤子,却被视为宝物。为什么?按民间的说法,屎是
“财”,裤是“库”。父母留下的屎裤便是传给子孙的“财库”,是维护后世发达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珍而重之。 继续阅读
潮州的佛家葬礼
潮州的庵寺,上至方丈、法师,下至一般的男女僧尼,以及没有出家的男女居士,人死之后,师父、师兄、师弟,
只要是守侯在他身边的人,不能呼叫死者的名字,不能低声啜泣,更不能号啕痛哭,让死者安安静静无牵无挂而去。据
说他的灵魂在躯壳停止动弹之后,就要回到极乐世界,亲人的痛哭会使他听了于心不忍,不愿离去,或是半途复归而到
不了那片乐土。
他们的葬礼更是奇特:
坐轿“升天”
尼姑庵的尼姑弥留之际,便把她抬到厅堂的一张太师椅上,让她坐在上面。一边念经,一边替她把手掌分别安放在
膝盖上,双脚也让其自然分开垂下,成正襟危坐的样子。停止呼吸一对时(24小时)后举行火葬。先是按端坐的模样抬
进预先准备的一只轿子里,轿子的顶棚四角微微翘起,四周垂下剪有图案的纸穗花。出殡时,轿子由四人抬着,后面送
葬的男女僧人手执法器,一面敲击一面诵经,一直来到佛家的墓场—普同塔。
轿子停下后,用劈柴在轿子四周砌起一个柴塔,接着点火火化。主事者为了旺火还不时向火里撒些盐,直到遗体被
化为灰烬,最后把骨灰盛进一只坛子,封好坛口,安放进专门供置僧人舍利(骨灰)的普同塔里。
游“梭垛”
一般出家人死后,都举行上述葬礼,但较有名望的僧人则兴行一种更为奇特的葬礼。
僧人弥留之际,周围的师、徒就要开始诵经,身体冰凉到哪一部位,就要诵哪一种经。人们通常为了避免尸体僵
硬,人死即更换寿衣,但僧人气息断绝之后,不立时更换寿衣,也不立时收殓,而是忙于诵经做佛事,对时之后方更衣
入棺。据说由于诵经,尸体虽隔了整整一天,还是柔软如初。
尸体连棺木火化之后,使徒们便用面粉、净水和着骨灰拌匀,揉成面团。倘若碰到还没完全火化的骨头,还必须用
石臼小心捣碎。这时每个参加火化仪式的人,都要亲手把面团搓成丸子,放进洁净的瓷盘上。接着由僧人把它捧到韩江
边,坐上三只连成一体的小木船,划至江心,主事的僧人便将丸子分成七颗一组,慢慢抛下江里,喂给满江饥饿的鱼虾
果腹。据说碰上鱼多的季节,还能看到水中的利于聚集船头跃起争食。 继续阅读
回族的殡礼
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都实行殡礼。回族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
一律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
殡礼,回民称“折纳孜”,相当于汉民开追悼会,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
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
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既可。 继续阅读
回族葬礼给亡人穿“克番”的习俗
回民的土葬从简,不用棺椁,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缠身,回民俗称“穿克番”。
回民的“克番”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从选料质量看,不分富贵贫贱,一
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或其他高级面料。这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
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回族由于受这些影响,逐步养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
回民给亡人备“克番”,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它的讲究,其样式、规格、要求,全
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继续阅读
浅谈民间丧事中的“血盆”
去年的二月二十八日,奶奶过世了。我第一次,直接参与了一个葬礼。
奶奶安静地躺在门板上,门板一侧的地面上,平铺着一张红纸,上面用米粒排列了四个大字:血盆地狱。父亲、伯
伯和姑姑等人,每次两个人,轮流牵着一只纸船,在道婆的歌唱声中,围着奶奶绕圈圈,绕一轮,喝一杯红糖水。我们
几个小辈的,就坐在一边听那两个道婆唱,从奶奶的出世、做姑娘、嫁人、生子一直唱到她的离世。
那时候,真是不明白,过地狱为什么还要喝红糖水?知道后来一些偶然的机会,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了
电子版的《金瓶梅》,才开始有些许明白,原来过血盆地狱,是专门为女人做的法事。 继续阅读
回族丧葬习俗:停尸善面
回民在临终前,一般都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
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以消除误会与隔阂。病危时,要
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嬉笑吵闹,要禁止各种噪音,甚至停止行走。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
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继续阅读
丧失习俗-回坟
回民不管是在聚居区,还是在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在圈好的坟地里决不允许埋葬别的民族的人, 自己也不到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 民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民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 盘。 回民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