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岳西县葬坟习俗

| 百科

出门三五里,各处不同俗。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死人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次下土入葬,而是将死
者的棺木抬到一僻静处,用土砖砌墙、盖瓦,称作“厝基”,待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再择日安葬,谓之葬坟。
葬坟,乡间称为白喜事,有一道道复杂的程序。 继续阅读

庐州丧葬风俗—凤支龙脉可堪寻

| 百科

偷大碗,叫“偷寿”
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但人们善把死亡举行一整套的仪式。就肥西而言,有以下礼
俗:
老了。花甲之年以上的人,死时称之“老了”;知天命之年左右的人,鼻子没有风时,称之“住寿”;不惑之年以
下的人,英年早逝或夭折的童子,叫“死了”。我所要讲的丧礼举办,是知天命特别是耳顺以上直至耄耋之年的人……
老人丧宴可白事当作红事办,丧宴用酒,称寿酒;70岁以上的老人丧宴,吊客会把吃席已用的大碗偷装起来,叫“偷
寿”。回家给孩子用寿碗,可减疾消灾。 继续阅读

长丰县丧葬风俗

| 百科

中国自古讲究“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县境汉民聚居,土葬为传统的安葬方式,“入土为安”是人们的普遍观
念。据史书记载,汉族的丧葬礼仪在周代已初步形成,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礼仪。县内
丧葬礼仪大致可分为本期、“三天”、“五七”几个阶段。
一、本期
逝者咽气至安葬这段时间称本期,是整个丧葬礼仪最为重要的部分。期间程序颇多,礼仪繁杂。 继续阅读

亳州丧葬习俗 泼汤和净脸

| 百科

泼汤
长辈死去三天,孝子们抬一桶,内装清水,拌一点白面,一孝子手执铁勺(一般为长媳),围着尸体边走边泼面汤
边祷告。一般要绕尸体正走三圈,反走三圈,然后离开尸体向大门前的主要道路走去,将剩余的面汤倒到主要道路路
口,以示让死者吃饱,正式踏上去阴间的道路。 继续阅读

安徽丧葬习俗

| 百科

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
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
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
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
“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
“金盒子”。制棺称为“圆材”。送终曰“送老”。吊丧为“作吊”。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
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
柳”。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第三要精细加工,
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成棺后,亲友送酒肉
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
九腰之俗。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不能用皮毛,据
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
在身上。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
殿”的“恶鬼”刁难。 继续阅读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

| 百科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有一定程序,大致如下:
送终。老人病危,儿孙齐集床前,听侯交待后事。当老人神色有变,儿孙即频频呼唤至其咽气,称之“送终”。老
人咽气后,儿孙立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钱”。同时撤去床帐,男去冠,女去笄,及时将死者脱去外衣,更换内衣,
迁尸于袭床,称“下床”。头枕瓦片,面覆黄纸,身盖白被单。点油灯,焚香,烧纸箔,子孙哭丧。并将死者床铺草抱
至村口焚烧。
报丧。向亲友通报丧讯,一种是派专人口报,另一种是张贴或散发讣告。 继续阅读

安徽合肥丧葬习俗

| 百科

旧时合肥民间除生贺寿庆外,举办丧事,亦被视为大事。其一,老人死后,家人必要为其备办棺材装殓。棺材,又
称寿材,喻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寿享天年,而且被视为人生
一大喜事。故民间又有将棺材戏称为“嫁妆”的,将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为喜,视为值得庆贺的“白喜
事”。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
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若遇老人过世之丧事,家人要在老人咽气后,立即通知至亲好友,俗称“报丧”。 继续阅读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

| 百科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
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
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继续阅读

饶平旦家的丧葬习俗

| 百科

饶平县松林镇现有旦家四十多户。他们的丧俗,昔年行水葬,为死者穿寿衣,男七至九件,女则双数。然后,买棺
入殓,扎石沉海。
后改土葬,人死于那个港口就葬在那里,而船上设灵,唱哀歌,做七个“七”。
头个七,用活鸭扎绳游海,称“引魂”。此后,又将死者大衣张于竹竿上,内吊白公鸡一只,等鸡啼时,即放下拜
灵,叫做“返魂”。
做完“七”后,便将大衣焚化,杀鸡。鸡要保持原骸,以报死者之恩。

潮汕的丧葬习俗 用死人的裤子围米缸

| 百科

从前潮汕的丧葬习俗,有一件事今天讲起来,也许令人感到恶心。那便是,死者咽了气,家属给遗体换上寿衣,脱
下一堆脏衣服,其中一件裤子,要立即拿去围米缸。而在一般情况下,病人进入弥留之际,已大小便失禁,断气时已秽
物尽出,那条裤子也难免沾上屎尿,臭不堪闻。可是,这条污秽的裤子,却被视为宝物。为什么?按民间的说法,屎是
“财”,裤是“库”。父母留下的屎裤便是传给子孙的“财库”,是维护后世发达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珍而重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