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令世人震惊的骷髅墙,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这种西
藏独特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但西藏到底有没有骷髅墙,就连许多老西藏也仅仅
是听说而己,没有几个有缘走近。
西藏著名作家马丽华在《藏北游历》一书中肯定地说西藏有骷髅墙,在藏北的多多卡便成为全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
天葬台了。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巴蜀人奇特船葬 坚信灵魂永不灭
船葬是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
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史称“架壑船棺”、
“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间。下面就去了解一下吧。
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
盖作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
“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 继续阅读
安徽五河丧葬习俗:讨寿碗
旧时,安徽五河县有讨寿碗的丧俗。
古稀老人去世后,一般在家主屋(也称堂屋)停尸三天,第二天晚上办丧宴(正席),第三天早上便宴(流水席)
后送殡。特别是第二天晚上的丧宴过后,人们都喜欢去讨“寿碗”。
五河人讨寿碗,仅限于年岁大的人去世,而活着的人做寿没有讨寿碗的习俗,且活着的人在五河一般不做寿,即使
做寿也不多见,因为五河人忌讳活人做寿。 继续阅读
你不知道的丧葬礼仪-吹匠
隔着山坳,那首家喻户晓的乐曲《纤夫的爱》用喇叭演奏着,远远地热闹地传到我平静的耳中。一打听,原来是山
冲里有人家在办丧事。我很纳闷,办丧事吹奏这欢快的曲子,是不是太幽默了?儿时的伙伴祖传告诉我,这你就少见多
怪了。这家去世的老人93岁高寿,他的孩子们说,以往乡下人活到60岁,“灵牌子能折角”就很满足了。老爹爹早过
了古稀之年,寿终正寝,也算是功德圆满,喜事一桩。乡邻亲友没人责怪,反倒觉得说得在理。于是,他让喇叭手也吹
些欢快的曲子,让活人乐呵乐呵,让逝者在乐曲中上路,轻松“大胆往前走”。 继续阅读
李希凡同志逝世
李希凡,中共党员。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红楼梦评论集》《弦外集》《论“人”和“现实”》《管见集》《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寸心集》《题材·思想·艺术》《〈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燕泥集》《冬草》《艺文絮语》《沉沙集》,主编《红楼梦大辞典》等。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终身研究员李希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29日在京逝世,享年91岁。
安庆丧葬习俗——走灯
皖南地带,人家常有二喜。是为红喜与白喜。红喜是指结婚、生子、高升等喜庆之类;白喜却是老人升天,老人白
柒等等(其他任何非正常自然死亡除外)。这两喜相同之处,便是大摆宴席,同村亲戚之人聚合一堂。但明显不同是在
宴席之菜肴上,白喜区别于红喜是菜的种类与数目,红喜为双,白喜为单。红喜菜肴放放枣,白喜则无。另外还在于鼓
乐方面,红喜多是喇叭,而白喜多则鼓,镲,(有大镲,小镲)等等。红喜中的镲音是开放,欢喜之乐,而白喜确是闭
合,沉重哀悼之音。 继续阅读
徽州古村落 洪琴丧葬习俗
古时,人们对死很重视,婚嫁之时便置棺木做嫁妆,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
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都用杉木,普通的“十二斗”(用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
斗”。
丧葬礼俗大致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出丧、安葬、请七、请三朝、请百日和周年”等等。 继续阅读
桐城丧葬习俗
旧式丧葬礼仪多陋习,崇尚迷信。当病人弥留之际,被扶起“穿上路衣”,抬坐椅上,家属环跪“送老”。病人咽
气后,焚烧上路纸钱,遣人讣告亲友,设灵堂,行守灵、吊丧礼。亡人安放于门板上,遗体沐浴穿上寿衣后,择定时辰
入棺、封棺。人殓礼仪完毕,则出殡厝放(有的地区为图死者“入土为安”,兴速葬)。出殡时,前有幡障,中为灵
柩,琐呐锣鼓随后,沿途抛撒黄表纸。出殡后,丧家大摆筵宴招待宾客。自死亡之日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
俗称“荫七”。七日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后逢百日、周年仍举行家祭。 继续阅读
休宁榆村近代殡葬习俗
徽州人有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认为人生有阴阳两界,人死为鬼,到了“那边”还与生前一样,知冷知暖,知亲知
疏,知善知恶,且具有一种变化无常的神秘力量;这种观念导致人们不敢随便处理尸体,而是非常讲究殡葬礼仪,以表
示对死者的尊崇和敬畏。俗话说,“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确实,徽州的殡葬习俗隆重而又极富人情味,
“死在徽州”在某些人眼中竟是一种“时尚”,一种“福气”。作为徽州地区中心城市南郊的榆村,近代的殡葬习俗也是
如此。
寿材·寿衣·寿坟 继续阅读
无为县民间丧礼习俗
旧社会丧礼极为繁缛。棺木、衣裳皆从厚。棺有对墙、三元、五底及标皮板之分。对墙,杉板10块,底3,盖3,
两旁各2,前后和亦各2,生漆弥缝,不用钉。富者多生前置办,内外以漆拌瓷粉涂之数层,光可鉴人,谓之寿材或寿
器。三元,杉板12块,底、盖、两旁各3,前后和亦各3。五底,杉板20块,其数各为5。标皮板者,板薄而短窄,仅足
纳尸而已。极贫者常乞慈善机关施以薄棺,即此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