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徽州古村落 洪琴丧葬习俗

| 百科

古时,人们对死很重视,婚嫁之时便置棺木做嫁妆,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
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都用杉木,普通的“十二斗”(用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
斗”。
丧葬礼俗大致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出丧、安葬、请七、请三朝、请百日和周年”等等。 继续阅读

桐城丧葬习俗

| 百科

旧式丧葬礼仪多陋习,崇尚迷信。当病人弥留之际,被扶起“穿上路衣”,抬坐椅上,家属环跪“送老”。病人咽
气后,焚烧上路纸钱,遣人讣告亲友,设灵堂,行守灵、吊丧礼。亡人安放于门板上,遗体沐浴穿上寿衣后,择定时辰
入棺、封棺。人殓礼仪完毕,则出殡厝放(有的地区为图死者“入土为安”,兴速葬)。出殡时,前有幡障,中为灵
柩,琐呐锣鼓随后,沿途抛撒黄表纸。出殡后,丧家大摆筵宴招待宾客。自死亡之日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
俗称“荫七”。七日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后逢百日、周年仍举行家祭。 继续阅读

休宁榆村近代殡葬习俗

| 百科

徽州人有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认为人生有阴阳两界,人死为鬼,到了“那边”还与生前一样,知冷知暖,知亲知
疏,知善知恶,且具有一种变化无常的神秘力量;这种观念导致人们不敢随便处理尸体,而是非常讲究殡葬礼仪,以表
示对死者的尊崇和敬畏。俗话说,“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确实,徽州的殡葬习俗隆重而又极富人情味,
“死在徽州”在某些人眼中竟是一种“时尚”,一种“福气”。作为徽州地区中心城市南郊的榆村,近代的殡葬习俗也是
如此。
寿材·寿衣·寿坟 继续阅读

无为县民间丧礼习俗

| 百科

旧社会丧礼极为繁缛。棺木、衣裳皆从厚。棺有对墙、三元、五底及标皮板之分。对墙,杉板10块,底3,盖3,
两旁各2,前后和亦各2,生漆弥缝,不用钉。富者多生前置办,内外以漆拌瓷粉涂之数层,光可鉴人,谓之寿材或寿
器。三元,杉板12块,底、盖、两旁各3,前后和亦各3。五底,杉板20块,其数各为5。标皮板者,板薄而短窄,仅足
纳尸而已。极贫者常乞慈善机关施以薄棺,即此也。 继续阅读

岳西县葬坟习俗

| 百科

出门三五里,各处不同俗。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死人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次下土入葬,而是将死
者的棺木抬到一僻静处,用土砖砌墙、盖瓦,称作“厝基”,待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再择日安葬,谓之葬坟。
葬坟,乡间称为白喜事,有一道道复杂的程序。 继续阅读

庐州丧葬风俗—凤支龙脉可堪寻

| 百科

偷大碗,叫“偷寿”
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但人们善把死亡举行一整套的仪式。就肥西而言,有以下礼
俗:
老了。花甲之年以上的人,死时称之“老了”;知天命之年左右的人,鼻子没有风时,称之“住寿”;不惑之年以
下的人,英年早逝或夭折的童子,叫“死了”。我所要讲的丧礼举办,是知天命特别是耳顺以上直至耄耋之年的人……
老人丧宴可白事当作红事办,丧宴用酒,称寿酒;70岁以上的老人丧宴,吊客会把吃席已用的大碗偷装起来,叫“偷
寿”。回家给孩子用寿碗,可减疾消灾。 继续阅读

长丰县丧葬风俗

| 百科

中国自古讲究“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县境汉民聚居,土葬为传统的安葬方式,“入土为安”是人们的普遍观
念。据史书记载,汉族的丧葬礼仪在周代已初步形成,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礼仪。县内
丧葬礼仪大致可分为本期、“三天”、“五七”几个阶段。
一、本期
逝者咽气至安葬这段时间称本期,是整个丧葬礼仪最为重要的部分。期间程序颇多,礼仪繁杂。 继续阅读

亳州丧葬习俗 泼汤和净脸

| 百科

泼汤
长辈死去三天,孝子们抬一桶,内装清水,拌一点白面,一孝子手执铁勺(一般为长媳),围着尸体边走边泼面汤
边祷告。一般要绕尸体正走三圈,反走三圈,然后离开尸体向大门前的主要道路走去,将剩余的面汤倒到主要道路路
口,以示让死者吃饱,正式踏上去阴间的道路。 继续阅读

安徽丧葬习俗

| 百科

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
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
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
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
“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
“金盒子”。制棺称为“圆材”。送终曰“送老”。吊丧为“作吊”。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
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
柳”。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第三要精细加工,
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成棺后,亲友送酒肉
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
九腰之俗。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不能用皮毛,据
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
在身上。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
殿”的“恶鬼”刁难。 继续阅读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

| 百科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有一定程序,大致如下:
送终。老人病危,儿孙齐集床前,听侯交待后事。当老人神色有变,儿孙即频频呼唤至其咽气,称之“送终”。老
人咽气后,儿孙立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钱”。同时撤去床帐,男去冠,女去笄,及时将死者脱去外衣,更换内衣,
迁尸于袭床,称“下床”。头枕瓦片,面覆黄纸,身盖白被单。点油灯,焚香,烧纸箔,子孙哭丧。并将死者床铺草抱
至村口焚烧。
报丧。向亲友通报丧讯,一种是派专人口报,另一种是张贴或散发讣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