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黔南州殡葬系统职工首届“蓝衣天使”杯运动会在黔南州体育馆隆重开幕。黔南州殡葬协会会长汪熙代表协会及主办方致辞,黔南州民政局副局长谢正军宣布运动会开幕。黔南州民政局副局长张弘、副局长薛明耀、工会主席李仕海、社会事务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蔡明刚,黔南州殡葬协会常务理事聂奇志、李宁、王泽坤、杨正权、以及副会长吴青峰、梁福龙、马华、肖鹏、贺太明一同出席开幕式。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回族丧事三忌
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丧事忌讳大体相同。回族人逝世后,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
提”。“无常”是阿拉伯语,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波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职业
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如泉州现在就把逝世称为“归真”。回民无论怎么说逝世,都忌说“死了”这个词。为
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离开人世当作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
来布”(即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
族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继续阅读
回族祭祀亡人习俗
回族把祭祀亡人叫“锅里倒油”或叫干“尔麦里”。主要是祭祀直系亲属亡人,祭祀教主等。
祭祀直系亲属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逝世)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的规模。
祭祀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熬“米粥”,炸油香和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和阿訇等人吃。
回民称当日晚上的这种祭祀活动为“宵夜”。 继续阅读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近几年,各地纷纷出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成就“不坏肉身”的报道,似乎“坐缸”成为“肉身不坏”
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很多佛教信徒也特别热衷于“坐缸”,把“坐缸”看成佛教传统及检验修行成果的手
段,故有必要就此问题作一厘清,以正视听。 继续阅读
古代车马与婚丧嫁娶
正因为车马文化观念的深入,古代凡属重要的社会活动,都要安排上十分排场的车马仪仗。譬如重要的祭杷活动,
婚丧嫁娶等等。祭祀话动以皇帝祭天地社稷最隆重,往往千乘万骑,气势豪壮,此外,还有地方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
都要求最好的车马仪仗行列。 继续阅读
天津丧葬习俗
旧社会办白事(丧事)充满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尤其是那些军阀、官僚、下野政客、富商巨贾以及士绅望族的家
庭,为了显示声望、地位、势力,在办白事的过程中极尽排场、铺张浪费之能事,从人死到安葬要经过许多复杂繁琐的
迷信形式。
如今有些老年人还能记忆起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天津屈指可数的几次大出殡的情况。如民国总统黎元洪以及几个军
阀、官僚乃至褚玉璞时代天津李孝女殉亲的大出丧等,都是轰动津门的事情。其殡中的全副仪仗队伍(俗称“执事”)长
达二三里地,而其中一档一档的内容有如最热闹的“过会”。 继续阅读
揭秘古代丧礼全过程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
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
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称为丧(sāng)礼。
丧礼又大体分为三种,丧礼、葬礼以及祭礼。
丧礼讲求的是下葬前的仪式和居丧(居丧是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
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葬礼讲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 继续阅读
直系亲属去世后的禁忌
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
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
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继续阅读
重丧日与三丧日
一、重丧日
正七连庚甲,二八乙辛当。
五冬丁癸是,四十丙壬方。
三六九腊月,戊已是重丧。
月建已亥日,天地大重丧
请师要注意,千万记心上。 继续阅读
法国的丧葬习俗
到了每年的4月,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对已经不在的亲人的思念,伴着袅袅青烟渐渐弥漫在山头之间。
在法国生活这段时间,先生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奶奶和外公,两位老人都已经80多岁的高龄,走得也算安详。尤其是
先生的外公,是在睡梦中过去的,没有一点痛苦折磨,大家都觉得,那是生命终结时最大的幸福。
先生的奶奶是天主教徒,所以葬礼选择的是宗教仪式。而外公没有信仰,就是普通大众的仪式。
在法国,也分土葬和火葬,一般都是根据老人生前的愿望或者家庭传统方式来决定。先生的外公生前曾经开玩笑
说:“以后等我过去了,你们还是给我土葬吧。火葬多疼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