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潮汕丧祭用语“赙仪”和“挂纸”

| 百科

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潮汕地区因开发较晚,在古代曾长期沦为礼乐文化的“盲区”,韩文公刺潮称“此州学废
日久……人吏目不识乡饮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潮州请置乡校牍》)遂兴
文重教,“自是潮之人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苏东坡《潮州庙记》),至宋而文教蔚然,有“海滨
邹鲁”(语出北宋陈尧佐《送王生及第归潮阳》诗)的美称。潮汕方言因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特点而被誉为“古代汉
语的活化石”。其中的丧祭文化用语不少属于今用古语,有很长的使用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有的因谐音而讹误,
书写或读音已非本真,如丧礼的“赙仪”和墓祭的“挂纸”等。 继续阅读

十渡丧葬礼仪

| 百科

老人到暮年或病危时,由子女备下寿衣、寿木或寿棺。病者将要断气时,即给其穿衣带帽,称“装裹”。初丧之
日,亲人哭至五道庙,叫“报庙”,又叫“送倒头纸”。将纸钱帖于庙内一角,名为“抱神”,意示其魂在此。死者装
裹后,头朝西停尸于屋内,每日女眷赴庙送三遍纸。
一般在第三天傍晚“入殓”,将棺木放置灵棚,尸体移至棺木内。棺木依家境不同,富家多用松木做的三五材、四
六材(即三寸帮,五寸盖或四寸帮,六寸盖)。 继续阅读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 百科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停尸 人咽气之后,从炕上抬到搭设的灵床(板铺)上。灵床的高度,依死者年纪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炕沿,民
间谓之“死人再大也不能压过活人”。尸体的停放方向,一般是头西脚东,直身仰卧,脸上盖白布或白纸。
穿老衣 人将气绝之时,家中晚辈们为死者剃须、洗脸、擦身、修剪指甲,并为其换好寿衣寿鞋,称“穿老衣”。
老衣须在人未断气之前穿好,俗谓“得季”,实则人死体僵不易穿戴。
点纸 人亡即烧纸钱,送亡灵上路。发丧时,所有来宾亦要主动至死者灵前烧化自己带来的纸钱,并行跪拜礼。
“孝子”跪在灵侧陪祭,如祭者是长辈异姓亲属,孝子要叩头致谢。 继续阅读

邳州丧葬习俗

| 百科

人死了,邳州人们称为“老了”、“走了”、“不在了”或“去世了”、“逝世”、“病故”、“仙逝了”,忌说
“死了”。邳州人讲究寿终正寝养老送终,凡正常老人死亡,儿女们总要让老人死在家中或家中的床上,尽量避免老人
死在医院病床上或外地。老人死亡,一般都要办丧事,办丧事也十分慎重、敬重、且规矩繁杂,要经过几十道繁杂而有
序的丧礼仪式。
一、初丧
揩光 在生命重危的时候,儿子要亲请理发匠到家中,专门给老人理发,光脸,清除去老人脸上的污尘,梳理好脸
上的胡须和头发;以免老人去阴间蓬发垢面,过不去奈河,或受厉鬼欺负。如果是妇人在病危或没咽气之前,要请妇人
的兄弟哥在跟前,以证死因,以示永别。在病重危的时候,孝子也要问一下死者遗嘱和交待。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孝
子还要给老人理好发须,理好衣服,在左手脖子戴上打狗饼,右手中握着打狗棒,以作决别上路。 继续阅读

大理鹤庆白依人的丧葬习俗

| 百科

居住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的彝族支系白依人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被称为“白衣人”或“白衣子”,现又写作“白依
人”,主要聚居在五星、河东、南坡和上鄂坪四个村委会,少数零星分布在六合乡的麦地、灵地村委会和龙开口镇的大
箐、龙旦、箐北村委会,人口5000多人。白依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逐步在自觉不
自觉地改变或消失,丧葬习俗则因为对死者的祭奠和亡灵的敬畏,而保留较为完整。 继续阅读

福建葬礼习俗

| 百科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都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
工作,须设法(如派人通知、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等)把他们召回。子女闻讯后,必须尽快赶回侍候老人,即使远隔重
洋在异国他乡,也要尽可能地回家为老人送终,以尽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亲、媳妇),还要及时通知
娘家,不然会受埋怨甚至发生纠纷。
老人咽气时,若所有的子孙都在病床前目送他(她)终了人生,世人则会认为老人是有福气的“好命人”。若有子孙
未能为老人送终,往往会被视为“不孝”,人们也会为老人感到遗憾。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老人去世是祖宗召他(她)到
阴间一起生活,咽气时若子孙不在场,其祖宗在阴间就不认他们为自己的子孙。 继续阅读

潼湖赤岗村的婚嫁及丧葬习俗

| 百科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赤岗村,建村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其历史悠久,民风民俗延续500多年留下来的习俗。
21世纪以后,虽然有很多新风尚,但也保留了许传统多的习俗。
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分别为订婚、择日、迎亲、婚宴、闹新房、走“三朝”。
新中国成立前,儿女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一旦婚事确定,就各自分头准备。
结婚日子由男家择定,还得行传统的礼节如“合日”、“过茶礼”、“送日书”、“开厨”“上楼”、“打楼”
等。结婚前一天,男家要回礼给女家,回礼数为双数,如鸡2只,鹅2只,和合猪肉一块,还有羊、鱼等等。还要准备封
好九种利是钱,如离娘钱、奶妈钱、线面钱、姐妹钱、开面钱、开眉钱、锁头钱、灯钱、木屐钱。 继续阅读

陕西高陵地区丧葬礼俗

| 百科

丧葬礼俗
本县丧葬礼俗基本沿袭古制。县人崇尚厚养薄葬,不示铺张。丧葬日期多为三日,以土墓为主。墓有单葬墓和合葬
墓,以单葬墓居多。其丧礼程序大体如下:
入殓
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在老人气绝之时为其理发,净身、整容,穿好衣服,烧倒头纸,然后移尸于灵床上,以
帕巾掩面。小殓之后,即恭请乡邻协办丧事,告知亲友前来探丧。大殓是在亲友到齐之后,移尸骨入棺,或口中含钱,
或手提干粮。入棺时,亲友抚棺俱哭,与遗体告别。此后是为成服。 继续阅读

丧服尚白礼俗

| 百科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
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
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比如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习俗中,寡妇一身黑衣,居丧期
后半年加穿白、灰、紫或淡紫色服装(称半丧服)。新娘身穿洁白的婚服。除了西方国家以外,即使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
本,其风俗亦是以白色为结婚之吉服,黑色为丧服。对于日本人而言,白色是纯洁无瑕的处女象征。 继续阅读

古代历史上的“丁忧”是怎么回事

| 百科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丁忧”亦称“丁艰”,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产生了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丁忧丧俗。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倡导
重丧,《孟子·离娄下》中记载“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