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元朝帝陵为何从未被盗

| 百科

中国古代各大王朝的皇陵绝大多数都已被盗掘,只有极少数保存完好。如汉朝帝陵全部被盗,唐朝也只有乾陵(唐
高宗、武则天陵墓)幸存下来。即使是清朝帝陵,也在民国乱世中被军阀孙殿英盗挖。不过,却有一个王朝的帝陵从来
没有被盗过。这就是元朝帝陵。
为何元朝能创下这个奇迹呢?这源于蒙古人独特的丧葬风俗。蒙古流行薄葬,即使是皇帝下葬,也仅仅只需一棺木
即可。元朝皇帝的陵墓,没有金碧辉煌的地宫,没有珍贵的陪葬品,没有地上建筑和封土,甚至不立任何标志、不记录
下葬位置。
比如著名的成吉思汗,即按照这种方式下葬。 继续阅读

隆回北面的丧葬习俗

| 百科

自古“十里不同俗”,但隆回的丧葬习俗却大同小异,这项习俗的整个过程复杂繁琐,花费巨大,少的要花费数
万,多的要十几万不等。“生老病死苦”,乃人生的自然规律,按民间风俗习惯,人一旦上了花甲,就要早早地预备身
后之事了。下面将这些过程略做概述。 继续阅读

岳西丧葬习俗

| 百科

送老。岳西旧俗最重“送老”。老人临终时能有儿女在病床前照料或跪听遗嘱,是对临终老人的最大安慰。谚云
“送老归山方是儿”。在外游子一旦接到父母病重消息,虽不远万里亦必奔回。若老人临终儿女来不及送老,人们会议
论此老“无福”。
把信。人一殁,孝子即亲去长辈至亲家报丧,磕头痛哭。死者要是妇女,须候其娘家人来方可入殓。娘家人要详细
检查尸体,多方诘问,并在丧事规模上提出要求。如果死者生前受虐待,或年轻暴病而亡,娘家人有的就要聚众来闹
丧,即所谓“闹姑娘会”,甚至有弄得男方倾家荡产的。 继续阅读

宁强丧葬习俗

| 百科

人死讳称“走路”,刚落气,烧倒头纸,户外烧铺草,富者烧纸扎人马夫轿。净身、穿衣、停草(停尸)于堂屋。
以纸遮面,两手各握半个馍,据说为应付阴曹饿狗云。
治丧,晚辈头包白色孝帕以志哀,请阴阳开路、念经、看风水、择墓穴、定山向。往昔,名门望族还要请礼宾(文
人秀才)行礼、点主(立神主牌位)。 继续阅读

潮汕丧祭用语“赙仪”和“挂纸”

| 百科

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潮汕地区因开发较晚,在古代曾长期沦为礼乐文化的“盲区”,韩文公刺潮称“此州学废
日久……人吏目不识乡饮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潮州请置乡校牍》)遂兴
文重教,“自是潮之人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苏东坡《潮州庙记》),至宋而文教蔚然,有“海滨
邹鲁”(语出北宋陈尧佐《送王生及第归潮阳》诗)的美称。潮汕方言因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特点而被誉为“古代汉
语的活化石”。其中的丧祭文化用语不少属于今用古语,有很长的使用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有的因谐音而讹误,
书写或读音已非本真,如丧礼的“赙仪”和墓祭的“挂纸”等。 继续阅读

十渡丧葬礼仪

| 百科

老人到暮年或病危时,由子女备下寿衣、寿木或寿棺。病者将要断气时,即给其穿衣带帽,称“装裹”。初丧之
日,亲人哭至五道庙,叫“报庙”,又叫“送倒头纸”。将纸钱帖于庙内一角,名为“抱神”,意示其魂在此。死者装
裹后,头朝西停尸于屋内,每日女眷赴庙送三遍纸。
一般在第三天傍晚“入殓”,将棺木放置灵棚,尸体移至棺木内。棺木依家境不同,富家多用松木做的三五材、四
六材(即三寸帮,五寸盖或四寸帮,六寸盖)。 继续阅读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 百科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停尸 人咽气之后,从炕上抬到搭设的灵床(板铺)上。灵床的高度,依死者年纪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炕沿,民
间谓之“死人再大也不能压过活人”。尸体的停放方向,一般是头西脚东,直身仰卧,脸上盖白布或白纸。
穿老衣 人将气绝之时,家中晚辈们为死者剃须、洗脸、擦身、修剪指甲,并为其换好寿衣寿鞋,称“穿老衣”。
老衣须在人未断气之前穿好,俗谓“得季”,实则人死体僵不易穿戴。
点纸 人亡即烧纸钱,送亡灵上路。发丧时,所有来宾亦要主动至死者灵前烧化自己带来的纸钱,并行跪拜礼。
“孝子”跪在灵侧陪祭,如祭者是长辈异姓亲属,孝子要叩头致谢。 继续阅读

邳州丧葬习俗

| 百科

人死了,邳州人们称为“老了”、“走了”、“不在了”或“去世了”、“逝世”、“病故”、“仙逝了”,忌说
“死了”。邳州人讲究寿终正寝养老送终,凡正常老人死亡,儿女们总要让老人死在家中或家中的床上,尽量避免老人
死在医院病床上或外地。老人死亡,一般都要办丧事,办丧事也十分慎重、敬重、且规矩繁杂,要经过几十道繁杂而有
序的丧礼仪式。
一、初丧
揩光 在生命重危的时候,儿子要亲请理发匠到家中,专门给老人理发,光脸,清除去老人脸上的污尘,梳理好脸
上的胡须和头发;以免老人去阴间蓬发垢面,过不去奈河,或受厉鬼欺负。如果是妇人在病危或没咽气之前,要请妇人
的兄弟哥在跟前,以证死因,以示永别。在病重危的时候,孝子也要问一下死者遗嘱和交待。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孝
子还要给老人理好发须,理好衣服,在左手脖子戴上打狗饼,右手中握着打狗棒,以作决别上路。 继续阅读

大理鹤庆白依人的丧葬习俗

| 百科

居住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的彝族支系白依人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被称为“白衣人”或“白衣子”,现又写作“白依
人”,主要聚居在五星、河东、南坡和上鄂坪四个村委会,少数零星分布在六合乡的麦地、灵地村委会和龙开口镇的大
箐、龙旦、箐北村委会,人口5000多人。白依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逐步在自觉不
自觉地改变或消失,丧葬习俗则因为对死者的祭奠和亡灵的敬畏,而保留较为完整。 继续阅读

福建葬礼习俗

| 百科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都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
工作,须设法(如派人通知、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等)把他们召回。子女闻讯后,必须尽快赶回侍候老人,即使远隔重
洋在异国他乡,也要尽可能地回家为老人送终,以尽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亲、媳妇),还要及时通知
娘家,不然会受埋怨甚至发生纠纷。
老人咽气时,若所有的子孙都在病床前目送他(她)终了人生,世人则会认为老人是有福气的“好命人”。若有子孙
未能为老人送终,往往会被视为“不孝”,人们也会为老人感到遗憾。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老人去世是祖宗召他(她)到
阴间一起生活,咽气时若子孙不在场,其祖宗在阴间就不认他们为自己的子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