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民间丧葬习俗:噙口钱、盖脸、隐身草的讲究

| 百科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出生和死亡是人一生中一喜一悲两件大事,所以生和死、人们看的都相当重要。
按照传统的习俗,人死之后,要在逝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就叫“噙口钱”。
“噙口钱”一般是过去的方孔铜钱,过去有钱的人家,用金元宝或者玉。而现在没有了以前的古铜钱,可又流传着
这一习俗,所以现在的寿衣铺都卖有专制的“噙口钱”,以代表古铜钱。 继续阅读

陕西三原丧葬习俗

| 百科

一、墓葬制度
建国以来,政府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每个县均建有火葬场。尤其是市区火葬场入葬人数逐年增多。但
境内农村仍然沿袭传统的土葬办法,火葬者很少。一般多为竖井式墓穴,然后在其中一侧挖个墓洞,下棺后用土坯或砖
块封门;也有少数家底殷实或发家致富的人,专门用砖石砌箍墓穴,建造成一穴两室(一夫一妇)合葬墓。《周礼·春官
·冢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渭北台原地区的竖穴式墓葬,与靠崖式、下沉式窑洞模式非常相似,正足以
反映当地民间阴、阳二宅之间的某种模拟关系。 继续阅读

农村丧葬习俗 摔瓦盆

| 百科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
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
在出殡前,孝子贤孙摔瓦盆的传统。为何在老人走后要摔瓦盆,还必须是长子长孙来操作呢? 继续阅读

北方民间习俗 坟头插柳枝

| 百科

南方大多数地区上坟时,都会除掉坟上的杂草。但是北方一带,如山东等地,却有一种习俗,就是在坟头插柳枝。
在丧葬习俗中规定丧父是用竹子做孝杖,丧母则用桐木做孝杖。但是在北方一带却有这样一个习俗,它与传统规定
的不同,是用柳枝作为孝杖。 继续阅读

山东济宁传统丧葬习俗

| 百科

发丧 老人去世后,要举行追悼埋葬仪式,俗称“发丧”。旧时,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发丧的形式和规模也有很
大的差异,但总体仪式大致相当。
穿衣 病人即将咽气(或咽气后),由亲邻帮助穿送老衣。衣裳必须是双层夹衣和棉衣,扣子全用带子代替。咽气
后,将遗体放在堂屋当门的一张床上,俗称“上灵床”,意为寿终正寝。死者脸上盖“蒙脸纸”,双脚用苘束住,袖内
放“打狗饼”。灵床前放一张桌子,其上放“长明灯”、“倒头饭”,大门旁放置“隐身草”。同时将内装纸钱并写有
死者名字和住址的纸褡子烧掉。 继续阅读

老人去世后怎么穿寿衣?有哪些讲究

| 百科

为老人穿寿衣,重要的是选择穿衣时间。有些地区选择去世前穿,认为这个时段穿的寿衣,老人可以安心带走;有
些地区选择去世后穿,认为这个时段穿寿衣,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尊敬。
那么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去世前穿好还是去世后穿好呢。
依照传统习俗,老人的寿衣,要在状况不好,但还没断气的时候穿。如果家属忌讳生前给老人穿寿衣,也可以等去
世后穿。 继续阅读

山东成武丧葬习俗

| 百科

丧礼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囿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总希望已故的亲属
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所以,一般家庭都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送丧,力图以此安慰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
念之情。过去礼俗复杂,现在提倡火葬,但旧习难除,人们仍多用棺木土葬。 继续阅读

甘肃陇西丧葬习俗

| 百科

养生送死,慎终追远,是为人子的天职,家庭的大事。
旧时的丧葬仪式,视家庭景况而作安排。一般仪式是祖父母或父母逝世后,给穿好衣着,先行拜香,用升子装满粮
食,如亡人70多岁,就在粮食上摆80个纸钱,长子身披红衣点一住香,磕一个头,便插在一个纸钱方孔内,如此直到
拜完,才抬尸体停灵床,大家在大门外烧纸,设置灵堂,前悬灵帐、伴灵纸,同时请阴阳出殃状,择定安葬日期,隔夜
或第三日夜孝子亲视含殓。 继续阅读

山西柳林礼生唱祭文习俗

| 百科

礼生唱祭文习俗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北孟门镇、王家沟乡、成家庄一带的民间礼俗。
当地老人在去世后,子女为其送丧,要聘请当地有学问、有威望的人充当礼生,俗称礼教先生,并由礼教先生主持
悼念仪式,编、唱祭文。祭文紧密结合逝者的生平,声情并茂,押韵上口,有着很强的劝世功能。
丧事请礼生唱挽歌的习俗起源于周代。后来,周公旦修订周礼,形成了“婚、丧、冠、祭”的基本礼仪。据《永宁
州志》记载,永宁州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都要在大成殿举行祭孔仪式,所行之礼及礼生唱赞的仪式载于其中,与今流传
于柳林县孟门镇、王家沟乡、成家庄镇一带的丧事唱赞的仪式基本相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