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下葬六大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老人去世下葬讲究
“下葬”在汉族民间有很多的讲究,老人去世下葬也有一定的规矩做法。那么关于老人去世下葬讲究有哪些,需要注意哪些下葬事项呢?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
死者一归天,丧家便会找到家族长辈,几个人一起到家族墓地。根据死者的辈分、年龄和家族男性成员的情况,确定死者的墓葬地点。死者如不是突然亡故,这项工作在死者病危时便会完成、挖掘墓穴是在死者辞世后进行。北方农村把挖掘墓穴叫做打坑。 继续阅读
广东的殡葬风俗
广东人丧葬风俗
丧葬虽为凶礼,但一般家庭都很重视为死者治丧,以慰亡灵,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一、初 丧
(一)出厅
从前病人通常在家中亡故。古俗忌死于偏房,故在弥留之际先为其沐浴更衣,随即移于正厅,名曰“出厅”。出厅咽气称之为“寿终正寝”。来不及时,在病室死了,断气前,要拆去蚊帐,否则说“天罗地网,永世不得超生”。
(二)呼号
民间忌讳人死是没亲人在其身旁,至死灵魂不得安宁。故此当病人奄奄一息时,子孙要在一旁不断呼唤,望能起死回生,谓之“呼号”。气断了,各持一支香火,跪哭,叫“引魂香”。随将其手足放平正,双脚朝门,谓之“倒头”。昼夜烧纸中庭,为“亡人照冥路”。又以银纸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谓可庇护子孙。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礼仪-下葬仪式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习俗-哭丧仪式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礼仪-出丧择日仪式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习俗-丧服仪式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习俗-入敛仪式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习俗-吊唁仪式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继续阅读
南方的丧葬习俗-做‘七’仪式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