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庄,1925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195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6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若庄主要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开创了电子结构计算并持续推动我国计算量子化学的发展,在化学反应途径和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激发态势能面和光化学反应机理,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计算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年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若庄同志,因病于2020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有一定程序,大致如下:
送终。老人病危,儿孙齐集床前,听侯交待后事。当老人神色有变,儿孙即频频呼唤至其咽气,称之“送终”。老
人咽气后,儿孙立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钱”。同时撤去床帐,男去冠,女去笄,及时将死者脱去外衣,更换内衣,
迁尸于袭床,称“下床”。头枕瓦片,面覆黄纸,身盖白被单。点油灯,焚香,烧纸箔,子孙哭丧。并将死者床铺草抱
至村口焚烧。
报丧。向亲友通报丧讯,一种是派专人口报,另一种是张贴或散发讣告。 继续阅读
安徽合肥丧葬习俗
旧时合肥民间除生贺寿庆外,举办丧事,亦被视为大事。其一,老人死后,家人必要为其备办棺材装殓。棺材,又
称寿材,喻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寿享天年,而且被视为人生
一大喜事。故民间又有将棺材戏称为“嫁妆”的,将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为喜,视为值得庆贺的“白喜
事”。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
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若遇老人过世之丧事,家人要在老人咽气后,立即通知至亲好友,俗称“报丧”。 继续阅读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
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
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继续阅读
饶平旦家的丧葬习俗
饶平县松林镇现有旦家四十多户。他们的丧俗,昔年行水葬,为死者穿寿衣,男七至九件,女则双数。然后,买棺
入殓,扎石沉海。
后改土葬,人死于那个港口就葬在那里,而船上设灵,唱哀歌,做七个“七”。
头个七,用活鸭扎绳游海,称“引魂”。此后,又将死者大衣张于竹竿上,内吊白公鸡一只,等鸡啼时,即放下拜
灵,叫做“返魂”。
做完“七”后,便将大衣焚化,杀鸡。鸡要保持原骸,以报死者之恩。
潮汕的丧葬习俗 用死人的裤子围米缸
从前潮汕的丧葬习俗,有一件事今天讲起来,也许令人感到恶心。那便是,死者咽了气,家属给遗体换上寿衣,脱
下一堆脏衣服,其中一件裤子,要立即拿去围米缸。而在一般情况下,病人进入弥留之际,已大小便失禁,断气时已秽
物尽出,那条裤子也难免沾上屎尿,臭不堪闻。可是,这条污秽的裤子,却被视为宝物。为什么?按民间的说法,屎是
“财”,裤是“库”。父母留下的屎裤便是传给子孙的“财库”,是维护后世发达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珍而重之。 继续阅读
潮州的佛家葬礼
潮州的庵寺,上至方丈、法师,下至一般的男女僧尼,以及没有出家的男女居士,人死之后,师父、师兄、师弟,
只要是守侯在他身边的人,不能呼叫死者的名字,不能低声啜泣,更不能号啕痛哭,让死者安安静静无牵无挂而去。据
说他的灵魂在躯壳停止动弹之后,就要回到极乐世界,亲人的痛哭会使他听了于心不忍,不愿离去,或是半途复归而到
不了那片乐土。
他们的葬礼更是奇特:
坐轿“升天”
尼姑庵的尼姑弥留之际,便把她抬到厅堂的一张太师椅上,让她坐在上面。一边念经,一边替她把手掌分别安放在
膝盖上,双脚也让其自然分开垂下,成正襟危坐的样子。停止呼吸一对时(24小时)后举行火葬。先是按端坐的模样抬
进预先准备的一只轿子里,轿子的顶棚四角微微翘起,四周垂下剪有图案的纸穗花。出殡时,轿子由四人抬着,后面送
葬的男女僧人手执法器,一面敲击一面诵经,一直来到佛家的墓场—普同塔。
轿子停下后,用劈柴在轿子四周砌起一个柴塔,接着点火火化。主事者为了旺火还不时向火里撒些盐,直到遗体被
化为灰烬,最后把骨灰盛进一只坛子,封好坛口,安放进专门供置僧人舍利(骨灰)的普同塔里。
游“梭垛”
一般出家人死后,都举行上述葬礼,但较有名望的僧人则兴行一种更为奇特的葬礼。
僧人弥留之际,周围的师、徒就要开始诵经,身体冰凉到哪一部位,就要诵哪一种经。人们通常为了避免尸体僵
硬,人死即更换寿衣,但僧人气息断绝之后,不立时更换寿衣,也不立时收殓,而是忙于诵经做佛事,对时之后方更衣
入棺。据说由于诵经,尸体虽隔了整整一天,还是柔软如初。
尸体连棺木火化之后,使徒们便用面粉、净水和着骨灰拌匀,揉成面团。倘若碰到还没完全火化的骨头,还必须用
石臼小心捣碎。这时每个参加火化仪式的人,都要亲手把面团搓成丸子,放进洁净的瓷盘上。接着由僧人把它捧到韩江
边,坐上三只连成一体的小木船,划至江心,主事的僧人便将丸子分成七颗一组,慢慢抛下江里,喂给满江饥饿的鱼虾
果腹。据说碰上鱼多的季节,还能看到水中的利于聚集船头跃起争食。 继续阅读
英山县召开殡葬改革动员大会
9月28日下午,英山县推进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召开,该县委书记陈武斌、县长田洪光分别作了讲话,副县长徐明轩对全县殡葬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在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保护区管理局、张咀湿地公园负责人,县经济开发区常务副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温泉镇、红山镇党政班子成员以及温泉镇北汤河村、西汤河村、南冲畈村,红山镇板桥村全体村干部参加了会议。 继续阅读
贵阳市殡仪服务中心开展孝思故人沐浴服务
“故人沐浴”仪式,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此,“故人沐浴”也正式成为中国殡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殡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强调“丧事精简”的今天,很多丧礼只注重“简”而忘记了“精”。而贵阳市殡仪服务中心在贵州首家推出的孝思故人沐浴服务,创新殡葬文化,体现了现代殡葬文化中既“精”又“简”的特征。 继续阅读
郑州市第十三届公益植树葬活动开始报名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暂缓举办的郑州市第十三届公益植树葬活动即将重启,计划于10月24日上午在河南福寿园开展。10月10日起,凡有意参加活动者,可联系郑州市殡葬事务中心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