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Oscar

海南定安白事礼仪习俗

| 百科

海南省定安地区将人过世后至立墓碑俗称为白事习俗。清代宣统《定安县志》记载:居丧遵文公家礼、邱文庄仪
节。文公为宋代理学家、儒学家朱熹。邱文庄为明代理学名臣邱浚。即定安地区的白事礼仪习俗遵从朱熹的《朱子家
礼》,邱浚的仪节。定安地区的白事风俗可分为出殡前,出殡,归葬后及其他事宜四部分。 继续阅读

甘肃民勤丧葬习俗

| 百科

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60,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
漆。寿衣以绸缎为料,备5至7件,甚至9件,男女皆用长袍。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
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当日向主要亲戚报
丧。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
任。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
铭旌,祭饭菜。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
第三日制孝服。第四日“盖棺”。
“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
钉。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
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
殡日,焚草于门。葬时,先祀土题主。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
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余同
前。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
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
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
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8人抬),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疾趋而行。沿途扔撒纸钱,鸣鞭炮,遇
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焚纸致祭。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坟地掊土圆墓。
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终七”。
每逢“七’’要到坟地请灵,特别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
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以上诸仪式,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继续阅读

白裤瑶砍牛送葬习俗

| 百科

在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等地聚居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白裤瑶至今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有着
“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特别是丧葬文化中的“砍牛”仪式,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
砍牛送葬,在白裤瑶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逝者在天堂依然要耕织劳作,依
然要生活。所以,与白裤瑶老人相生相伴的牛,自然要随逝者一同升天,为在天堂中的逝者耕织劳作。砍牛时,四方亲
友都前来参加这个庄严的仪式。 继续阅读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

| 百科

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踞苏鲁豫皖四省,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系发达,堪称五省通衢、
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徐州各个区县都是四方来客的聚居之地,尤其是丰沛之地,多是唐宋时期由山东迁居而来所形成
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移民;而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来自古齐
国、鲁国、楚国等地的人们向丰沛诸地迁徙,并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来,成为了居住边外的新移民。
丰县、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贯通,形成了多元的丰
富的文化基础。徐州地区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在沛县隐居10年,孔子多次来沛拜访,求学问道。 继续阅读

苏北民间回避风俗

| 百科

在苏北民间有一种风俗叫“回避”,意思就是躲开、避开的意思。迷信说,如果人从掉魂(昏迷)到死有几天,这回
避的日子就是死后的第几天,一般由阴阳先生决定。
因为刚死去的人灵魂很想家,到了回避日这天,鬼差要押着死者的魂灵回家看看他的家人。这天,死者的家人要做
一桌好饭让鬼差吃,死者的灵魂就少受虐待。家人还要在太阳落山前离开家,避免跟鬼差和死者的魂灵相遇,如果不离
开遇上鬼,那是很不幸的事。 继续阅读

广东梅州五华客家地区丧葬习俗

| 百科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业,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礼是否用心是对已逝
之人的尊重。葬礼这些传统随着村里老一辈渐逝,也许会慢慢被淡忘。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
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继续阅读

闽东丧葬习俗

| 百科

闽东俗以死者能“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为尚。故病人弥留之际,须安寝于楼下内室。若病人在
楼上咽气,则要撬开楼板,用绳索将尸体吊下楼入殓,俗以为死人不能过楼梯。若弥留之时病人在外地,都得抬回家,
不得作古在外,否则被认为是做“门外鬼”,不吉利。万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进村。临终之时,
亲人须如数侍奉在侧,在外子女也得风尘仆仆赶回“送归终”,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尽孝”。
病人咽气后,举家号啕,鸣炮三响。 继续阅读

安徽砀山丧葬习俗

| 百科

过去,本县丧葬礼仪繁杂,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临终前,大都先将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寿衣。寿终
时刻烧化纸钱,称“烧倒头纸”。尸体入棺材时,称“成殓”。棺柩前一般放一盏油灯,叫做“引魂灯”;一个土盆,
称“老盆”,以备亲友吊唁时烧纸钱用;一个小土罐,罐用面饼盖上,饼中间插一又筷子,此称“阴阳罐”。另放若干
根缠巾白纸穗的柳棍,长2尺许,叫“哀棍”,待儿孙祭奠死者,叩拜亲友时用。 继续阅读

凉山彝族丧葬中的哭丧文化

| 百科

不同的民族在哭丧时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格式,具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含义。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怆,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歌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对青壮年的哭丧歌听后更让人心碎。哭丧可以算是彝族的一绝,这些唱词充分表现了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为生育抚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的义务。凡是前来吊丧的人都要哭丧,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也要哭。要不然被人觉得你是个无情无义没有礼貌的人。但是只要听得懂彝语的人听到妇女们用悲怆的音调哭唱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现在一些年轻人不会哭唱,自己的亲人死了只有默默流泪。彝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她们唱出的言词精美、曲调凄婉、感染力之强,在其他民族中是很少有的。天下母亲最伟大,所有民族母亲是最受尊敬的,所有母亲去世时也是儿女们最悲伤的时候,唱词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继续阅读

台湾少数民族的丧葬民俗文化

| 百科

丧葬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明清以来,随着台湾的逐步开发,台湾和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联系的不断加强,台湾地区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更加文明开放。而台湾地区散居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直至明清时期乃至于近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十分低下,民俗文化仍然保留了较大的原始性与分散性。丧葬民俗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风貌与特色。对于进一步认识台湾少数民族总体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民俗文化演变的规律与态势,或可提供更多的历史认识与借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