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陕西省考古人员的一处最新发现,可能要把“剁手族”的历史提前到5600年前,不过这里所说的所谓“剁
手”可是一种奇特的丧葬习俗。
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阳关寨遗址核心区的一处考古工地上,考古人员正在对一处史前时期的古墓葬群进行清理,他
们发现一个墓主人的左臂,自腕部给割开了,把手掌移动了20多公分,还有一些手指头,不在原来的位置上。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畲族丧事送斗米的传说
从前,有很多山哈在景宁毛垟鸡啼岙一带地方,开荒地栽蕃薯,开稻田种谷米。
那时候,在一个村里有个山哈老倌,家里只有一个孙儿。山哈老倌平时修桥铺路,十分勤劳。无论那家的婚丧喜
事,山哈老倌都会去帮忙。村里的大小老幼,对山哈老倌都很敬重。
有年农历七月,正是大荒月。山哈老倌带着几个后生崽,去修村口的木桥。山哈老倌人老眼花,一不小心,从桥上
摔了下去死了。 继续阅读
惠来民间丧葬一般程序
惠来民间丧葬一般程序为:净身、更寿衣、发讣告、入殓、成服、出殡、安葬、做七。在家停柩居丧的很少。人亡
后,家属要向亲友报丧。有发讣告的,捎口信的多。妇女逝世,要即向其娘家报告,诸事娘家都要管。报丧人不进屋
内,而是请主人出门外,告知亡故和出殡日期。亲友接到讣闻,即具“楮仪”(纸礼)参加送殡。送楮仪时间,一般在
“做七”前。惠城镇有在百日内可送楮仪的。出殡时,先由家人拜祭,再由亲友送行。20世纪50年代后,盛行开追悼
会。追悼会在其家人拜祭后进行。80年代后,有钱人家的送行队伍,有彩旗、锣鼓、西乐队,很讲排场。凡参加送行
的,丧家要送给草帽(后改雨伞)及礼包(四式礼:毛巾一条、糖粒两颗、红布一条、红包一个)。 继续阅读
惠来民间丧葬习俗
(一)做公德
惠来民间的磬事活动俗称“作公德”,始于元末明初。传说元兵入侵中原,大肆屠杀汉人,后来,被杀的汉人后代
子孙为了纪念被惨杀的先人,就仿照佛教的盂兰盆会“目莲祭母”的故事形式,聚众念经,祈求佛祖忏悔先人灵魂,为
死者消除孽障,祈望佛祖接引亡灵往西方乐土。这种形式后来逐渐演变,形成了民间作公德的风俗。
“做功德”,就是亡人家属请和尚、供生念经解救先人灵魂的一种迷信活动。功德活动分为“慢斋”、“四出斋
事”、“求忏解结”三种形式。 继续阅读
歌者的送别—目睹黑衣壮的独特葬礼
在广西那坡县,我们偶遇了神秘的歌唱部族——黑衣壮的一场独特葬礼。
壮民族喜欢唱歌,黑衣壮为壮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嗷、布敏,以穿戴用蓝靛染制的黑色服饰为美,主要居住于那
坡县境内的大石山区。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天地里,黑衣壮把壮民族善唱山歌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2001年的南宁
国际民歌艺术节,黑衣壮在以其天籁般的无伴奏多声部山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2002年5月在京举行的“走进新时代群
众歌咏大会”上,黑衣壮更是大放异彩,引起世人瞩目。 继续阅读
甘肃丧葬古俗“领羊”
在兰州西北郊的连海(红古川与八堡川)地区,一旦家中有老人去世,直系亲眷们必须买来肥大的白色绵羊(最好是羯
羊)来办丧事,仪式过后宰杀此羊并煮熟,祭献亡灵并招待前来吊唁者。因为此仪式庄严、肃穆、古朴,能使丧事办得
比较稳妥,还能充分流露并检验儿孙辈们的尽孝情结,所以,是丧事中的“重头戏”。此习俗在当地沿袭已久,有人把
此仪式称为“宰羊”或“领羊”,不过,唤作“领羊”的人们居多。 继续阅读
甘肃灵台丧葬礼仪
灵台县,是甘肃省平凉市代管县,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位于甘肃省东南
部,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甘肃省崇信、泾川县毗邻。
老人死去,名曰“过世”,“去世”,或“谢世”,所谓“红白喜事”之“白喜事”,就指为去世老人办丧事,一般人
家均用棺材,实行土葬。 继续阅读
甘肃裕固族丧事禁忌
裕固族人信仰藏传佛教,故其丧事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送葬因地而异,有火葬、水葬和天葬。
人去世后,一般先对死者换衣整容,将尸体捆扎成胎儿形状,将其称为“圆寂”。然后将尸体放进白布口袋,面西
或西南停尸,忌讳其他方向,再从帐房顶端至地面挂一幅白色吊帘。从此以后,不允许在帐房内放声嚎哭,不允许发出
巨响,不允许猫、狗进入,只允许死者一两个生前好友守灵。 继续阅读
甘肃陇南地区汉族丧葬习俗
老人死去,名曰“过世”,“去世”,或“谢世”,所谓“红白喜事”之“白喜事”,就指为去世老人办丧事,一
般人家均用棺材,实行土葬。
送终:老人病危,亲朋邻里带礼物(多为食品)探视,多说吉祥宽心话。临终前家族诀别。子女出门在个者接到父
母病危消息后须星夜赶回,在断气之前赶到,谓之“跟气”。
停灵:为死者净身、更衣。然后将尸体放灵堂内,以纸钱覆面,上香、焚纸钱,点灯,子女动哭声。
守灵:出殡胶在灵堂,孝子坐草待守,朝夕不离,亲友来吊唁,孝子跪迎跪送。
报丧:停灵后,由别人陪同孝子到全村名家叩头报丧,并派人告知远近亲友,另派两名老成持重的人去“请外家”
(如死者是男,去请其舅父,死者是女的去请其娘家人),“外家”须带三牲祭品(即煮好的全鸡、羊头、猪头)和
“帐帏”等礼品,到死者家门口时,孝子必须跪接,还要设香案,跪听“外家”有何要求,待外家允许后,才能发丧。
戴孝:也称“破孝”,若家境宽裕,孝子、长孙穿长孝,其余男的戴短孝,女的戴长孝,戴长孝与穿长衫者须腰束
麻带,谓之“披麻戴孝”。
出纸出告丧牌:发丧的前一天下午,请阴阳、道师或和尚写挽联,出到头纸和告丧,(上写死者的出生年月,孝
子,孝孙的姓名)。死者的家属及亲戚到院悼唁,哭声震地,孝子将写好的告丧牌恭敬地端到门外放立,和尚、道师开
始诵经做道场,超度亡魂,亲友到灵前悼唁。
出殡:亦称“送葬”,村中儿童拿着花圈、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在前开路,孝子手拿阴魂伞扶柩号哭而行,送
到墓地安葬,阴阳、道师或和尚吹门外唢呐,敲打鼓、钹送出村处,家境宽裕者还用白布牵引灵柩,谓之“扯阡”,送
完葬本家还要请请村友“吃丧饭“。
攒三:送殡后的第三天,子女家属须到坟上添土,烧纸钱谓之“攒三”。 继续阅读
中日殡葬习俗异同
中日两国在殡葬习俗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异同。
异同首先表现在对死者的评价上。中国人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就是说,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无论
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当他辞世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结论。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的只是个别现象或是迫于
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日本人则认为,一个人无论他在世时做过多少好事,或是做过多少坏事,只要他死了,万事皆休。
所有的坏事或好事,全部一风吹。死后大家都是平等的,因为灵魂是一样的。这一点只要参观一下东京都市中心的青山
墓地或是设在各大寺院附近的墓地就可一目了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