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殡葬知识丧葬习俗百科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

| 百科

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踞苏鲁豫皖四省,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系发达,堪称五省通衢、
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徐州各个区县都是四方来客的聚居之地,尤其是丰沛之地,多是唐宋时期由山东迁居而来所形成
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移民;而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来自古齐
国、鲁国、楚国等地的人们向丰沛诸地迁徙,并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来,成为了居住边外的新移民。
丰县、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贯通,形成了多元的丰
富的文化基础。徐州地区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在沛县隐居10年,孔子多次来沛拜访,求学问道。 继续阅读

苏北民间回避风俗

| 百科

在苏北民间有一种风俗叫“回避”,意思就是躲开、避开的意思。迷信说,如果人从掉魂(昏迷)到死有几天,这回
避的日子就是死后的第几天,一般由阴阳先生决定。
因为刚死去的人灵魂很想家,到了回避日这天,鬼差要押着死者的魂灵回家看看他的家人。这天,死者的家人要做
一桌好饭让鬼差吃,死者的灵魂就少受虐待。家人还要在太阳落山前离开家,避免跟鬼差和死者的魂灵相遇,如果不离
开遇上鬼,那是很不幸的事。 继续阅读

广东梅州五华客家地区丧葬习俗

| 百科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业,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礼是否用心是对已逝
之人的尊重。葬礼这些传统随着村里老一辈渐逝,也许会慢慢被淡忘。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
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继续阅读

闽东丧葬习俗

| 百科

闽东俗以死者能“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为尚。故病人弥留之际,须安寝于楼下内室。若病人在
楼上咽气,则要撬开楼板,用绳索将尸体吊下楼入殓,俗以为死人不能过楼梯。若弥留之时病人在外地,都得抬回家,
不得作古在外,否则被认为是做“门外鬼”,不吉利。万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进村。临终之时,
亲人须如数侍奉在侧,在外子女也得风尘仆仆赶回“送归终”,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尽孝”。
病人咽气后,举家号啕,鸣炮三响。 继续阅读

安徽砀山丧葬习俗

| 百科

过去,本县丧葬礼仪繁杂,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临终前,大都先将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寿衣。寿终
时刻烧化纸钱,称“烧倒头纸”。尸体入棺材时,称“成殓”。棺柩前一般放一盏油灯,叫做“引魂灯”;一个土盆,
称“老盆”,以备亲友吊唁时烧纸钱用;一个小土罐,罐用面饼盖上,饼中间插一又筷子,此称“阴阳罐”。另放若干
根缠巾白纸穗的柳棍,长2尺许,叫“哀棍”,待儿孙祭奠死者,叩拜亲友时用。 继续阅读

凉山彝族丧葬中的哭丧文化

| 百科

不同的民族在哭丧时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格式,具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含义。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怆,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歌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对青壮年的哭丧歌听后更让人心碎。哭丧可以算是彝族的一绝,这些唱词充分表现了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为生育抚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的义务。凡是前来吊丧的人都要哭丧,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也要哭。要不然被人觉得你是个无情无义没有礼貌的人。但是只要听得懂彝语的人听到妇女们用悲怆的音调哭唱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现在一些年轻人不会哭唱,自己的亲人死了只有默默流泪。彝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她们唱出的言词精美、曲调凄婉、感染力之强,在其他民族中是很少有的。天下母亲最伟大,所有民族母亲是最受尊敬的,所有母亲去世时也是儿女们最悲伤的时候,唱词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继续阅读

台湾少数民族的丧葬民俗文化

| 百科

丧葬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明清以来,随着台湾的逐步开发,台湾和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联系的不断加强,台湾地区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更加文明开放。而台湾地区散居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直至明清时期乃至于近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十分低下,民俗文化仍然保留了较大的原始性与分散性。丧葬民俗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风貌与特色。对于进一步认识台湾少数民族总体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民俗文化演变的规律与态势,或可提供更多的历史认识与借鉴。 继续阅读

山西长治上党丧葬习俗

| 百科

华夏号称礼仪之邦,一部周《礼》禁锢了中国5000年。大到国事,小到生死,举凡种种,都有说法。一生一死,
是人皆同。上党人对待生死,从始到终周到、圆满。
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死是令人悲痛的事情,所以死者的亲属对治办丧事都很重视。同婚礼相
比,丧礼更为繁琐和复杂。《潞安府志》载:上党境内“送死多厚于奉生”。人一旦寿终,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理丧。阴
阳先生根据死者去世的时辰和寿数,确定大殓和出殡的时间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然后孝子报丧,请“人主”(娘舅家的
人)。 继续阅读

古人为什么要守孝三年?

| 百科

在古代,父母去世了,要为他们守孝三年。即便是官员,也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之后才能够回来继续做官。
在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一书中,曾两次提到苏东坡因双亲故去,辞去朝廷的委任,回家服孝三年的事
迹。
第一次发生在1057年,苏东坡考取进士后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东坡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后苏东坡举家迁往京都
(开封),后又出任朝廷地方官。 继续阅读

农村“白事”禁忌

| 百科

众所周知,农村白事禁忌多,尤其偏远地区农村。如果村里谁家遇上白事,参加葬礼者如果不知道这些禁忌,不仅
会被村里人说没教养,还会闹出许多笑话。
1、忌,在外去世的人直接回家。因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大家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把死者遗体带回家,灵魂
会跟着回家。会给家里带来不详和晦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