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这是必须正视的自然规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很多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尽管各民族区域
虽有不同,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丧葬仪式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一般包括停尸
仪式、报丧仪式、招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出丧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等,让逝者
更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百科
农村丧葬习俗:做七
农村丧葬习俗里,人去世后会有一些必须的流程,除了停放遗体、报丧等,排在第四的则就是“做七”仪式。
这个仪式其实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在人去世7天后,每逢7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后,整个“做七”仪式才算结束。
“头七”到“七七”事宜
在做“头七”之前,去世第六天需要先举行“上望”仪式,第六天午夜,也就是“头七”凌晨。 继续阅读
湖北枝江丧葬习俗
枝江位于长江北岸,境内长江与清江、玛瑙河、沮漳河交汇,是宜昌三峡的门户。枝江的丧葬礼仪混杂变异,既有
楚俗根基又有巴俗影子,更有枝江的地域特色,奇特而丰富多彩。
枝江一带对死人有特定名称:未满3岁而夭折的称为“化生子儿”,意在这儿是父母的前世孽债,葬时应火化却又
不忍心,只是施行葬事的人将其锤破,以免再“脱生”害人;未满12岁而死的称为“短命鬼”;未满30岁而死的称为
“少年亡”;兄弟夫妻之间称先死的为“死鬼子”;年过六旬而过的才视为正常,对此不说死,一般说“老了”、“过
了”、“拿了脚”、“走了路”,或说“已故”、“逝世”、“仙逝”等。 继续阅读
海南定安白事礼仪习俗
海南省定安地区将人过世后至立墓碑俗称为白事习俗。清代宣统《定安县志》记载:居丧遵文公家礼、邱文庄仪
节。文公为宋代理学家、儒学家朱熹。邱文庄为明代理学名臣邱浚。即定安地区的白事礼仪习俗遵从朱熹的《朱子家
礼》,邱浚的仪节。定安地区的白事风俗可分为出殡前,出殡,归葬后及其他事宜四部分。 继续阅读
甘肃民勤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60,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
漆。寿衣以绸缎为料,备5至7件,甚至9件,男女皆用长袍。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
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当日向主要亲戚报
丧。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
任。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
铭旌,祭饭菜。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
第三日制孝服。第四日“盖棺”。
“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
钉。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
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
殡日,焚草于门。葬时,先祀土题主。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
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余同
前。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
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
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
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8人抬),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疾趋而行。沿途扔撒纸钱,鸣鞭炮,遇
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焚纸致祭。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坟地掊土圆墓。
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终七”。
每逢“七’’要到坟地请灵,特别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
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以上诸仪式,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继续阅读
白裤瑶砍牛送葬习俗
在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等地聚居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白裤瑶至今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有着
“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特别是丧葬文化中的“砍牛”仪式,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
砍牛送葬,在白裤瑶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逝者在天堂依然要耕织劳作,依
然要生活。所以,与白裤瑶老人相生相伴的牛,自然要随逝者一同升天,为在天堂中的逝者耕织劳作。砍牛时,四方亲
友都前来参加这个庄严的仪式。 继续阅读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
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踞苏鲁豫皖四省,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系发达,堪称五省通衢、
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徐州各个区县都是四方来客的聚居之地,尤其是丰沛之地,多是唐宋时期由山东迁居而来所形成
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移民;而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来自古齐
国、鲁国、楚国等地的人们向丰沛诸地迁徙,并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来,成为了居住边外的新移民。
丰县、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贯通,形成了多元的丰
富的文化基础。徐州地区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在沛县隐居10年,孔子多次来沛拜访,求学问道。 继续阅读
苏北民间回避风俗
在苏北民间有一种风俗叫“回避”,意思就是躲开、避开的意思。迷信说,如果人从掉魂(昏迷)到死有几天,这回
避的日子就是死后的第几天,一般由阴阳先生决定。
因为刚死去的人灵魂很想家,到了回避日这天,鬼差要押着死者的魂灵回家看看他的家人。这天,死者的家人要做
一桌好饭让鬼差吃,死者的灵魂就少受虐待。家人还要在太阳落山前离开家,避免跟鬼差和死者的魂灵相遇,如果不离
开遇上鬼,那是很不幸的事。 继续阅读
广东梅州五华客家地区丧葬习俗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业,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礼是否用心是对已逝
之人的尊重。葬礼这些传统随着村里老一辈渐逝,也许会慢慢被淡忘。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
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继续阅读
闽东丧葬习俗
闽东俗以死者能“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为尚。故病人弥留之际,须安寝于楼下内室。若病人在
楼上咽气,则要撬开楼板,用绳索将尸体吊下楼入殓,俗以为死人不能过楼梯。若弥留之时病人在外地,都得抬回家,
不得作古在外,否则被认为是做“门外鬼”,不吉利。万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进村。临终之时,
亲人须如数侍奉在侧,在外子女也得风尘仆仆赶回“送归终”,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尽孝”。
病人咽气后,举家号啕,鸣炮三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