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丧葬习俗

巴厘岛特鲁原住民的天葬习俗

| 百科

印尼巴厘岛的特鲁扬村(Trunyan)有一处与世隔绝的墓地,这里的村民会划着木舟将遗体运到此处,让遗体在空气
中腐烂。该墓地的周围都是陡峭的丛林山坡,其正好位于一个巨大的高地火山湖泊的边沿。村庄距离此处只有一小段的
航船行程。在这座岛上,大多数的巴厘岛印度教居民兴用火葬,因此使用天葬的特鲁扬显得非常独特。 继续阅读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

| 百科

土家族是世居在湘、鄂、渝、黔交界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普遍认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后裔,也有学者指出,土
家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撇开族源问题,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
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下面是一场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的许多场景,似曾相识又有点遥远。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喜其哈村一户向姓人家,家中老母亲在久病之后不幸去世,向家人按照土家族
的传统习俗,请来一班道士为母亲操办葬礼。道士们首先对遗体进行入殓。道士是葬礼的核心,从灵堂的搭设和布置,
坟墓的勘定,确定下葬时间,祭品的制作,一直到下葬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道士的指挥或亲自操作下进行,家属仅
仅是配合。 继续阅读

客家丧葬习俗:“捡金葬”

| 百科

家中老人病重时,子女儿孙都会及时赶回,守护在老人身边,以尽最后孝道。逝者临终前要沐浴、净身;死后放
“升天炮”,也称“落气炮”;然后点香蜡,烧三斤六两”倒头钱”。
相传人去世后到阴司地府,要经过经过“三殿六司”,一般一斤钱,一司一两钱,用于打点阴司差役,一分都不能
少;用竹竿捅去逝者屋顶的一两片瓦“出煞”,将逝者抬上木板,停放,并将逝者生前之物抛上屋顶;家人向亲友“报
丧”,若是母亲亡故,必先去舅父家报丧,报丧前先在亲友家门前下跪,见到亲友后叩头报丧,恭请民间阴阳师和帮忙
师(帮忙的人)料理丧事。在停灵期间,孝子须守在灵前,其他闲杂事情多由帮忙师代劳。 继续阅读

隆回北面的丧葬习俗

| 百科

自古“十里不同俗”,但隆回的丧葬习俗却大同小异,这项习俗的整个过程复杂繁琐,花费巨大,少的要花费数
万,多的要十几万不等。“生老病死苦”,乃人生的自然规律,按民间风俗习惯,人一旦上了花甲,就要早早地预备身
后之事了。下面将这些过程略做概述。 继续阅读

岳西丧葬习俗

| 百科

送老。岳西旧俗最重“送老”。老人临终时能有儿女在病床前照料或跪听遗嘱,是对临终老人的最大安慰。谚云
“送老归山方是儿”。在外游子一旦接到父母病重消息,虽不远万里亦必奔回。若老人临终儿女来不及送老,人们会议
论此老“无福”。
把信。人一殁,孝子即亲去长辈至亲家报丧,磕头痛哭。死者要是妇女,须候其娘家人来方可入殓。娘家人要详细
检查尸体,多方诘问,并在丧事规模上提出要求。如果死者生前受虐待,或年轻暴病而亡,娘家人有的就要聚众来闹
丧,即所谓“闹姑娘会”,甚至有弄得男方倾家荡产的。 继续阅读

宁强丧葬习俗

| 百科

人死讳称“走路”,刚落气,烧倒头纸,户外烧铺草,富者烧纸扎人马夫轿。净身、穿衣、停草(停尸)于堂屋。
以纸遮面,两手各握半个馍,据说为应付阴曹饿狗云。
治丧,晚辈头包白色孝帕以志哀,请阴阳开路、念经、看风水、择墓穴、定山向。往昔,名门望族还要请礼宾(文
人秀才)行礼、点主(立神主牌位)。 继续阅读

十渡丧葬礼仪

| 百科

老人到暮年或病危时,由子女备下寿衣、寿木或寿棺。病者将要断气时,即给其穿衣带帽,称“装裹”。初丧之
日,亲人哭至五道庙,叫“报庙”,又叫“送倒头纸”。将纸钱帖于庙内一角,名为“抱神”,意示其魂在此。死者装
裹后,头朝西停尸于屋内,每日女眷赴庙送三遍纸。
一般在第三天傍晚“入殓”,将棺木放置灵棚,尸体移至棺木内。棺木依家境不同,富家多用松木做的三五材、四
六材(即三寸帮,五寸盖或四寸帮,六寸盖)。 继续阅读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 百科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停尸 人咽气之后,从炕上抬到搭设的灵床(板铺)上。灵床的高度,依死者年纪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炕沿,民
间谓之“死人再大也不能压过活人”。尸体的停放方向,一般是头西脚东,直身仰卧,脸上盖白布或白纸。
穿老衣 人将气绝之时,家中晚辈们为死者剃须、洗脸、擦身、修剪指甲,并为其换好寿衣寿鞋,称“穿老衣”。
老衣须在人未断气之前穿好,俗谓“得季”,实则人死体僵不易穿戴。
点纸 人亡即烧纸钱,送亡灵上路。发丧时,所有来宾亦要主动至死者灵前烧化自己带来的纸钱,并行跪拜礼。
“孝子”跪在灵侧陪祭,如祭者是长辈异姓亲属,孝子要叩头致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