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续同志遗体已于7月23日在天津北仓殡仪馆火化。天津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陈继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终年86岁。
兰州市殡仪馆召开遗体整体流转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培训会
为进一步提升市殡仪馆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广大群众的治丧需求,打造智慧化殡仪馆, 2020年7月23日起,兰州市殡仪馆组织召开信息系统改造升级项目(市殡仪馆遗体整体流转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培训会,市殡仪馆业务科、寄存科、财务科等相关科室有关人员参加培训,本次培训为期一周。 继续阅读
南昌市殡葬管理条例
1998年11月12日南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8年12月18日江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根据1999年12月17日江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修正案修正。 继续阅读
市殡葬管理处聚焦“三个零”深入推进殡葬改革
耒阳市推进殡葬改革常态化宣传
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
发文字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03号]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布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继续阅读
沈福林同志逝世
沈福林同志系黑龙江拜泉人,1929年2月出生,1946年1月入伍,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团参谋长、团长,导弹第7师副师长,导弹第6师师长,空军导弹学院副院长等职。陕西省军区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空军导弹学院院长沈福林同志,因病于2020年3月15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
揭秘壮族殡葬文化:“入土为安”只是开始,下葬两次还不算结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向来讲究“入土为安”。人死之后能够入土为安,是对他们最后的尊重。在广西壮族地区(其他省份也有少数),却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死者下葬几年之后,还得重新挖出来再葬,甚至隔几年还会再挖再葬,这究竟是为何?
二次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新石器时代,二次葬盛行于仰韶文化早、中期,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二次葬在中原地区已基本消失,但却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保留下来,尤其是我国西南,壮族地区为甚。
一次下葬,重葬礼而轻墓地
壮族人信奉祖先崇拜,人死后的第一次下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质棺材中,入土后堆成“无名墓”,仅以普通的条石作为标记,不予立碑。因为壮族人普遍认为,人初死,还是“新鬼”,灵魂没到“阴府”,也并未投胎转世。
死者新亡,葬礼是十分隆重的。在很多农村地区,入殓之后,棺材仍停置家中大堂,待风水先生看好日子(考虑到不宜停棺家中太久,一般都会择定十日之内),开设道场法事。
如果碰上炎夏,且死者生前是重病之体,停棺太久免不了会有一些气味,一般会用塑料胶布将棺材裹住。情况严重的,可以与道公商议,不等葬礼,提前出棺。农村地区,葬礼一般持续三天两夜,规模大多为“六师七道”共13人,师即“师公”,道即“道公”。
戴面具,穿师公袍的师公
道公属文,师公属武,各司其职。经文大多由道公唱诵,以超度亡灵为主。师公需要会杂技、舞枪弄棒,唱诵内容以古代名将故事为主。如死者属于意外亡故,师公还需以牛马做祭,斩牛斩马。
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师公、道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是转世轮回,如此才能保佑子孙。
壮族道公信奉摩教,摩教是道、佛结合,以道教为重
隆重的丧葬仪式过后,一般都会在卯时(早晨5点至7点)出棺,由亲友抬棺,长子或长孙执“引魂杆”,于棺前号哭徐行。对于一次下葬的墓地选择,一般都比较随意。地头、田边、荒山、野坡均可,不注重讲“风水”一说,但还是会请风水先生看方位,俗称“定坟向”。
在一次下葬至二次下葬期间,一般都会在家堂中为死者另设灵位,单独设祭。如死者未成年,就不再做二次葬,墓不立碑,家中也不设灵位。属于“湿身死”(怀有身孕)的妇女,一般也不再做二次葬。
二次下葬,泽被后世重风水
二次下葬,俗称“捡金”,一般在死者一次下葬的三至五年后。这时候,棺材内的尸肉应已完全腐烂,仅剩骨骸。开棺之时,女儿是不可直视的,必须要转过身去。如尸肉并未完全腐烂,一般会盖棺葬回原处,过上一两年再捡。
二次下葬,等如给死者挑选永久住宅,是“泽被后世”的头等大事,半点都马虎不得。课日、择地、看风水、拟碑文、制墓碑等,每一样都不可出了差错。
开棺之时,将骨骸按顺序捡出(以腰间首节脊骨为重,手脚指骨弃掉不留),以黄纸擦拭干净,用炭火烘干。数节脊椎骨,用缠有黄纸的桃枝或线香串起来,以免倒塌散乱。将整副骨架有序地放入“金坛”的坛子里,头骨放于最上,使整副骨架像是蹲坐于“金坛”之内,坛内不放任何陪葬物品。
开棺捡金与二次下葬,大多不在同一天,有时候甚至隔上一年半载。那这一年半载中,盛有骸骨的“金坛”何去何从呢?这是绝对不能往家里搬的,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山洞暂放。
二次下葬之时,以篷布遮阳,在时辰到时,由直系子孙将“金坛”下放至事先挖好的圆形“井穴”中,“井穴”底部与周边均用砖块堆砌,放好后再盖上石板,然后才堆土成墓。这一次,才能真正地立上墓碑。壮族人认为,一次下葬与二次下葬之间的这几年,死者灵魂游荡,找不到归宿。这对于死者后人而言,是一段漫长的煎熬与考验。为了了却心事,为了能让死者立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快完成先人的二次下葬仪式。
每一个壮族男性,一生中都要多次面对这样的场面,笔者作为壮族人,也经历过数次,每每感受皆不相同。只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壮族人才能更真正地了解祖先崇拜。壮族人的平和低调与敦厚豁达,也离不开这样的独特殡葬文化。
二次下葬,并不代表着结束
二次下葬之后的几年内,壮族人还会进行“探金”。一般会从墓碑的颜色上,来决定是否“探金”,墓碑以干净爽白为好,墓碑如有水渍,则担心“金坛”渗水。所谓“探金”,也就是挖开坟土,打开“井穴”上的石板,探看“金坛”之内的骨骸。
遗骨以干爽的金黄色为上佳,放心定葬无需再动。如遗骨泡水,则显灰黑色,就需要再找风水之地再葬。如遗骨未泡水但潮湿的,则显灰白色,可来年再探,以决定是否再葬。
相比起二次下葬,“探金”仪式较为简单,虽然也免不了要定时辰与前后祭拜。
壮族人的殡葬文化,离不开祖先崇拜与壮族人的神鬼观。在壮族观念之中,亲人年老正常死亡之后,都是会成为“家神”的。“家神”与其他所有神仙鬼怪不同,不管这个人在世时候是暴虐或是善良,成为“家神”之后,永远都是慈爱者。
这样的殡葬风俗背后,有着死者的心声,他们永远活在子孙的心中。但更多的,也是生者的情感表达。对于逝者,我们总有无尽的追思。
刘长景同志逝世
刘长景同志是山东省淄博市人,1946年3月参加革命,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龙泉区委干部、公安员;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区委组织委员,泗安镇委副书记、书记;商业分局党委书记等职。原浙江省长广煤矿公司党委委员、离休干部刘长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2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6岁。
汕头经济特区殡葬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汕头市人大常委会
颁布时间:1997.04.02
实施时间:1997.09.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殡葬管理,保护和节约土地、森林资源,保障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