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安徽五河县有讨寿碗的丧俗。
古稀老人去世后,一般在家主屋(也称堂屋)停尸三天,第二天晚上办丧宴(正席),第三天早上便宴(流水席)
后送殡。特别是第二天晚上的丧宴过后,人们都喜欢去讨“寿碗”。
五河人讨寿碗,仅限于年岁大的人去世,而活着的人做寿没有讨寿碗的习俗,且活着的人在五河一般不做寿,即使
做寿也不多见,因为五河人忌讳活人做寿。 继续阅读
作者归档:Oscar
你不知道的丧葬礼仪-吹匠
隔着山坳,那首家喻户晓的乐曲《纤夫的爱》用喇叭演奏着,远远地热闹地传到我平静的耳中。一打听,原来是山
冲里有人家在办丧事。我很纳闷,办丧事吹奏这欢快的曲子,是不是太幽默了?儿时的伙伴祖传告诉我,这你就少见多
怪了。这家去世的老人93岁高寿,他的孩子们说,以往乡下人活到60岁,“灵牌子能折角”就很满足了。老爹爹早过
了古稀之年,寿终正寝,也算是功德圆满,喜事一桩。乡邻亲友没人责怪,反倒觉得说得在理。于是,他让喇叭手也吹
些欢快的曲子,让活人乐呵乐呵,让逝者在乐曲中上路,轻松“大胆往前走”。 继续阅读
安庆丧葬习俗——走灯
皖南地带,人家常有二喜。是为红喜与白喜。红喜是指结婚、生子、高升等喜庆之类;白喜却是老人升天,老人白
柒等等(其他任何非正常自然死亡除外)。这两喜相同之处,便是大摆宴席,同村亲戚之人聚合一堂。但明显不同是在
宴席之菜肴上,白喜区别于红喜是菜的种类与数目,红喜为双,白喜为单。红喜菜肴放放枣,白喜则无。另外还在于鼓
乐方面,红喜多是喇叭,而白喜多则鼓,镲,(有大镲,小镲)等等。红喜中的镲音是开放,欢喜之乐,而白喜确是闭
合,沉重哀悼之音。 继续阅读
徽州古村落 洪琴丧葬习俗
古时,人们对死很重视,婚嫁之时便置棺木做嫁妆,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
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都用杉木,普通的“十二斗”(用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
斗”。
丧葬礼俗大致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出丧、安葬、请七、请三朝、请百日和周年”等等。 继续阅读
桐城丧葬习俗
旧式丧葬礼仪多陋习,崇尚迷信。当病人弥留之际,被扶起“穿上路衣”,抬坐椅上,家属环跪“送老”。病人咽
气后,焚烧上路纸钱,遣人讣告亲友,设灵堂,行守灵、吊丧礼。亡人安放于门板上,遗体沐浴穿上寿衣后,择定时辰
入棺、封棺。人殓礼仪完毕,则出殡厝放(有的地区为图死者“入土为安”,兴速葬)。出殡时,前有幡障,中为灵
柩,琐呐锣鼓随后,沿途抛撒黄表纸。出殡后,丧家大摆筵宴招待宾客。自死亡之日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
俗称“荫七”。七日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后逢百日、周年仍举行家祭。 继续阅读
休宁榆村近代殡葬习俗
徽州人有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认为人生有阴阳两界,人死为鬼,到了“那边”还与生前一样,知冷知暖,知亲知
疏,知善知恶,且具有一种变化无常的神秘力量;这种观念导致人们不敢随便处理尸体,而是非常讲究殡葬礼仪,以表
示对死者的尊崇和敬畏。俗话说,“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确实,徽州的殡葬习俗隆重而又极富人情味,
“死在徽州”在某些人眼中竟是一种“时尚”,一种“福气”。作为徽州地区中心城市南郊的榆村,近代的殡葬习俗也是
如此。
寿材·寿衣·寿坟 继续阅读
无为县民间丧礼习俗
旧社会丧礼极为繁缛。棺木、衣裳皆从厚。棺有对墙、三元、五底及标皮板之分。对墙,杉板10块,底3,盖3,
两旁各2,前后和亦各2,生漆弥缝,不用钉。富者多生前置办,内外以漆拌瓷粉涂之数层,光可鉴人,谓之寿材或寿
器。三元,杉板12块,底、盖、两旁各3,前后和亦各3。五底,杉板20块,其数各为5。标皮板者,板薄而短窄,仅足
纳尸而已。极贫者常乞慈善机关施以薄棺,即此也。 继续阅读
岳西县葬坟习俗
出门三五里,各处不同俗。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死人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次下土入葬,而是将死
者的棺木抬到一僻静处,用土砖砌墙、盖瓦,称作“厝基”,待三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再择日安葬,谓之葬坟。
葬坟,乡间称为白喜事,有一道道复杂的程序。 继续阅读
庐州丧葬风俗—凤支龙脉可堪寻
偷大碗,叫“偷寿”
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但人们善把死亡举行一整套的仪式。就肥西而言,有以下礼
俗:
老了。花甲之年以上的人,死时称之“老了”;知天命之年左右的人,鼻子没有风时,称之“住寿”;不惑之年以
下的人,英年早逝或夭折的童子,叫“死了”。我所要讲的丧礼举办,是知天命特别是耳顺以上直至耄耋之年的人……
老人丧宴可白事当作红事办,丧宴用酒,称寿酒;70岁以上的老人丧宴,吊客会把吃席已用的大碗偷装起来,叫“偷
寿”。回家给孩子用寿碗,可减疾消灾。 继续阅读
长丰县丧葬风俗
中国自古讲究“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县境汉民聚居,土葬为传统的安葬方式,“入土为安”是人们的普遍观
念。据史书记载,汉族的丧葬礼仪在周代已初步形成,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礼仪。县内
丧葬礼仪大致可分为本期、“三天”、“五七”几个阶段。
一、本期
逝者咽气至安葬这段时间称本期,是整个丧葬礼仪最为重要的部分。期间程序颇多,礼仪繁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