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法规

殡葬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

| 法规

(1994年2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53号公布 根据1997年12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99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安徽省森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等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04年8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7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安徽省森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等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根据2010年12月2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3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第三次修订  根据2014年12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5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第四次修订  根据2017年12月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79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第五次修订)

继续阅读

湖南省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办法

| 法规

(2002年3月2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4号公布 2011年1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51号第一次修改 2017年12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88号第二次修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

第三条 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继续阅读

河北省殡葬管理办法

| 法规

(1994年9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12号公布 根据1998年1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7年4月2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4号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0年1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0〕第10号第三次修正 根据2011年12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1〕第17号第四次修正 根据2013年5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3〕第2号第五次修正 根据2020年10月3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20〕第2号第六次修正) 继续阅读

《成都市社区集中治丧场所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全文

| 法规要闻

成都市社区集中治丧场所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社区集中治丧管理,规范社区集中治丧活动,完善全市集中治丧服务体系,树立绿色、文明殡葬新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继续阅读

安义县民政局推行骨灰流向监管三步法

| 法规百科

为扎实做好全县骨灰流向监管工作,安义县民政局集思广益创新了骨灰流向监管“三步十环三天”工作机制并在黄洲镇率先试行后全县推广。全县各乡镇(处)上下齐心抓好了骨灰流向监管工作,实现了骨灰流向100%监管,落实了亡故人员骨灰安葬100%进公墓。

第一步建立报告制度。第一环逝者家属报告;第二环信息员收集信息上报村(社区)书记;第三环村(社区)书记部署督促丧户合法合规办好丧葬事宜,上报乡镇(处)殡改办;第四环县、乡殡改办抽查落实情况。 继续阅读

新华社罕见批“禁冥令”| 姚中秋: 别再折腾国人基本的自由

| 法规

✪ 姚中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导读】清明节将至,一则某省会城市严打冥币销售,誓言“让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消息引发巨大争议,新华每日电讯批评指出:移风易俗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制造官民新矛盾。透过这一争议,殡葬改革问题再次浮现。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针对殡葬祭扫风俗的整治工作常常陷入“一刀切”困境,例如几年前的河南周口“平坟”运动。本文从这一事件切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移风易俗治理中的权力边界。作者指出,丧葬之礼并非只是封建迷信那么简单,它体现了中国人历史悠久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对逝者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以养成民众“敬”心,敦厚民风;墓葬之礼,也是仁义礼智、忠孝廉耻等传统价值的根基这一,起着促进人们互助合作、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墓葬之制、祖先崇拜还解决了社会对死亡的焦虑,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

如何安顿死者,涉及一个共同体对于生命的理解,因而构成其文化的核心内容。作者指出,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应反思殡葬文化对于大流动社会扶正人心、重建信仰的作用。而政府的介入,必须以尊重国民殡葬习俗自由为前提。 继续阅读

殡葬是重要的民生工作

| 法规百科

殡葬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在深化改革的几年里,党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殡葬工作,将其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行动、环境综合整治和全域旅游等重大决策部署之中。把握好行业趋势,强化对政策的理解,研究如何把殡葬工作做得更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在当前全国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殡葬改革面临巨大考验。作为实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重要方面,殡葬行业正在努力改变过去故步自封,闭门造车,“不学习、不开放、不交流”的固化思维,正在努力做到“开放、共享、融合”,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敞开大门。

近几年来,政府多次颁布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加强了对殡葬行业的管理,促进了殡葬行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殡葬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安葬方式不断多元,文明祭扫方式不断推广,惠民政策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局面。 继续阅读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火化区实施遗体火化的通告

| 法规

玉政通字〔2020〕16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丽江市殡葬管理办法》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遗体火化。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火化区范围内的黄山镇、白沙镇、拉市镇、太安乡辖区亡故人员(除国家政策允许土葬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外)一律实行火化。
二、火化区范围内的黎明乡、鲁甸乡、塔城乡及石鼓镇石鼓村、大新村、大同村、四兴村、红岩村、格子村、鲁瓦村、新华村,巨甸镇巨甸村、武侯村、古渡村、金河村、德良村、阿乐村辖区亡故人员鼓励火化,遗体接运费和火化费参照本通告第十一条执行。巨甸殡仪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除国家政策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化。
三、火化区范围内的鸣音镇、宝山乡辖区亡故人员鼓励火化,遗体接运费和火化费参照本通告第十二条执行。鸣音殡仪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除国家政策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化。
四、逐步推行火化的土葬改革区(九河乡、龙蟠乡、石头乡、大具乡、奉科镇及石鼓镇仁和村、仁义村、拉巴支村,巨甸镇后箐村、路西村)亡故人员提倡火化,遗体接运费和火化费参照本通告第十二条执行。
五、火化区范围内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亡故人员一律实行火化。
六、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部队官兵、国有企业人员和五保对象亡故后一律实行火化。
七、所有无名、无主尸体、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亡故后遗体一律实行火化。
八、所有传染病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化,国家政策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的传染病人遗体要按规定严格消毒并深埋。
九、本县居民亡故后,由丧属联系玉龙县朱雀岭殡葬服务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5908889998,13988888097)接运遗体到殡仪馆火化;在本县医院(含卫生院)亡故的人员,由丧属或医院联系玉龙县朱雀岭殡葬服务有限公司接运遗体到殡仪馆火化,禁止其他单位或个人自行转运遗体。
十、遗体需延期火化的,须由死亡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公安机关批准。

十一、对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者围攻、侮辱、殴打执法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二、除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部队官兵、国有企业人员外,本县居民遗体实行火化且骨灰进入农村公益性公墓或集中安葬区节地生态安葬的,免除遗体火化费和运尸费,一般群众一次性给予4000元奖励补助,特殊困难群众(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享受定期定量生活补助的在乡复员军人、六级以上伤残军人和带病回乡军人、六十年代精减退职人员、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原大队一级离职干部)一次性给予5000元奖励补助;传统民间火化后不留坟的(如不捡骨灰、不二次土葬、撒散),一般群众一次性给予6000元奖励补助,特殊困难群众一次性给予7000元奖励补助。不按规定生态安葬或二次装棺再葬的,不得享受任何惠民殡葬政策。国家公职人员遵照国家有关殡葬政策执行。

十三、本通告自2020年11月15日0时起施行。

特此通告。

举报电话:0888-5386618 0888-5177116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7日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死亡处理规定

| 法规

关于印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死亡处理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厅、局,司法厅、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局、司法局、卫生局、民政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6号),深入推进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完善戒毒工作措施,积极维护戒毒人员合法权益,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联合制定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死亡处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戒毒执法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公安部 司法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民政部
2015年7月31日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死亡处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死亡处理工作,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维护强制隔离戒毒所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戒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戒毒人员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戒毒人员正常死亡是指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因人体衰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非正常死亡是指自杀死亡、自伤自残导致死亡,或者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故意伤害、体罚虐待、他杀、击毙等外部原因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死亡。
第三条 戒毒人员死亡处理,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坚持依法、公正、及时、人道的原则。

第二章 死亡报告、通知

第四条 戒毒人员死亡后,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立即通知其近亲属,报告所属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并通报原决定机关。
死亡的戒毒人员无近亲属或者无法通知其近亲属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通知死亡戒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公安派出所。
戒毒人员因传染性疾病死亡的,应当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五条 戒毒人员死亡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分别层报公安部、司法部。

第三章 死亡调查

第六条 戒毒人员死亡并经初步判断为正常死亡的,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开展以下调查工作:
(一)封存、查看戒毒人员死亡前十五日内原始监控录像,对死亡现场进行保护、勘验并拍照、录像;
(二)对收治、巡视、监控、管教等岗位可能了解死亡戒毒人员相关情况的民警以及医生等进行询问调查,分散管理同室戒毒人员并进行询问;
(三)封存、查阅收治登记,入所健康和体表检查登记,管教民警谈话教育记录,单独管理、保护性约束措施或者械具使用审批表,就医记录,诊断评估手册等与死亡有关的台账、记录等;
(四)登记、封存死亡戒毒人员的遗物;
(五)查验尸表,对尸体进行拍照并录像;
(六)组织医学诊断。
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保护死亡现场和尸体,需要查验、转移、处理尸体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属主管机关,并经所属主管机关同意。
第七条 初步判断戒毒人员非正常死亡的,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除开展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调查工作外,还应当对死亡原因进行鉴定。
有关人员涉嫌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侦查机关。
第八条 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对死亡原因进行鉴定,需要进行尸检的,应当通知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到场,并让其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对死亡戒毒人员无近亲属或者无法通知其近亲属,以及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和盖章的,不影响尸检,但是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注明,对尸体解剖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并邀请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人员或者死者近亲属聘请的律师到场见证。
第九条 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指派本单位有专门鉴定资格的人或者鉴定机构进行尸检,也可以委托本单位以外具有鉴定资格的人或者鉴定机构进行尸检。
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委托本单位以外具有鉴定资格的人或者鉴定机构进行尸检的,应当征求死亡戒毒人员近亲属的意见。
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另行委托其他具有鉴定资格的人或者鉴定机构进行尸检的,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允许。
第十条 鉴定费用由组织鉴定的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承担,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提出另行委托进行尸检的,鉴定费用由其自行承担。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对作出的调查结论应当立即报告上一级主管机关并书面告知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
第十二条 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对调查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调查结论告知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复核。
上一级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核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和作出原调查结论的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
上一级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在复核过程中,发现对死亡原因没有进行鉴定的,应当进行鉴定;对死亡原因已经进行鉴定的,可以重新鉴定。

第四章 尸体、遗物处理

第十三条 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对死亡调查结论无异议的,应当在调查结论告知书上签字确认,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火化尸体。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强制隔离戒毒所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按照规定火化死亡戒毒人员尸体,并做好证据固定工作:
(一)死亡戒毒人员没有近亲属的;
(二)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复核后,死亡戒毒人员近亲属仍不同意火化尸体的;
(三)在调查结论、复核决定作出后三个工作日内无法通知死亡戒毒人员近亲属的;
(四)通知死亡戒毒人员近亲属后三个工作日内,其无正当理由拒不回复的。
第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死亡戒毒人员尸体交由就近的殡仪馆火化处理。
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办理戒毒人员尸体火化的相关手续。殡仪馆应当凭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和《火化通知书》火化尸体,并将《死亡证明》和《火化通知书》存档。
第十五条 尸体火化自死亡原因确定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要求延期火化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延期。尸体延长保存期限不得超过十日。
第十六条 尸体火化前,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火化时间、地点通知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并允许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到场见证。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拒绝到场的,不影响尸体火化。
尸体火化时,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到场监督,并固定相关证据。
第十七条 尸体火化后,骨灰由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在骨灰领取文书上签字后领回。对尸体火化时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不在场的,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通知其领回骨灰;逾期六个月不领回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按照无主物品处理。
第十八条 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无法参与戒毒人员死亡处理活动的,可以书面委托律师或者其他关系人代为参与。
第十九条 死亡戒毒人员尸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殡葬费用由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支付,与殡仪馆直接结算。
第二十条 死亡戒毒人员系少数民族的,尸体处理应当尊重其民族习惯,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死亡戒毒人员患传染病且容易造成传播的,尸体和遗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死亡戒毒人员的遗物由其近亲属领回或者由强制隔离戒毒所寄回。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接到通知后十二个月内不领取或者无法投寄的,按照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将死亡戒毒人员尸体和遗物处理情况记录在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戒毒人员合法权益,致其死亡,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由主管的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制止戒毒人员自伤、自残、自杀,或者能够对有关伤、病及时抢救,但是未采取措施制止、抢救的,应当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 对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但死亡戒毒人员家庭确实困难、符合相关救助条件的,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可以按照规定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
第二十五条 在调查处理戒毒人员死亡工作中,人民警察、医务人员以及从事鉴定等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职责。对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死亡戒毒人员的近亲属及相关人员因戒毒人员死亡无理纠缠、聚众闹事,扰乱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处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 法规

【颁布时间】1992-4-22
【标题】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发文号】
【失效时间】2002-1-22
【颁布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大常委会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河南省洛阳市大常委会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1991年12月21日洛阳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2年4月22日河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 继续阅读